Loading

  • GEZ 德國公共廣播收聽費

    2013年德國通過此規則,每個月每戶住宅都必須繳納17.98歐元的公共電視廣播費用,無論你家有幾台電視、幾台收音機、有沒有裝網路。聽起來很像社會控制,很像在村上春樹1Q84的青豆心中埋下陰影的NHB電視費用催繳員的體制,但在這媒體接連傾覆的狂潮底下,似乎仍是有其存在的價值。 17.98 歐元,這個數字折合台幣約莫是586元,若我們將德國35歲以下的的平均月薪2131歐元再放進來,折合台幣約莫是69500來說,說實在不是一筆太大的費用。但是卻對對於學生、低於門檻的那些住民而言,也不能說是太少的錢。可我問了不止一個德國人,他們都幾近心甘情願的繳出這筆錢,並且認為,這件事情很重要。 話說回來這個俗稱廣播費的費用到底是由何而來?自二次大戰結束後,為求媒體與政府分割,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德國電視二台、及德國公共廣播組成聯盟,向人民收取所謂「廣播費」以達成獨立於政府、商界的媒體聯盟。這數十年的歷程爭議有之,如在難民潮來襲之時,極右派與假新聞操作下產生的 Lügenpresse(謊言媒體)運動,便是民間向主流媒體提出質疑,在過去兩年間對手假新聞與民粹主義最高峰,有趣的是ARD也深切反省將這系列的抗爭製作成紀錄片,在其頻道上德國人都可以自由收看。 媒體產業的轉型,隨著網路及社交平台逐漸喪失主場優勢,在臉書或者入口網站寄人籬下,廣告及紙本銷售每況愈下,而華語媒體也正在泅泳掙扎,一波波的改變與轉身,試圖在這一個浪潮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新法。而德國或許是在二戰期間承受過媒體被權力掌握的惡果,故早在數十年前建立起廣播費制度,裡頭在設立資金分配委員會,將合理的資金挹注到大大小小地區型、國際型三百個媒體的口袋裡,並且每年審查成果,以確保第四權的機制能永續健全的運作下去。 Tagesschau(今日新聞),是在漢堡的一個電視新聞台,去年受到英國Monocle 2017 Forecast(Monocle每年年底會為隔年出一本以各方預報為專題的特刊)。其中在媒體項目中便專題報導了Tagesschau今日新聞,而Tagesschau便是ARD底下的一個新聞台,“ 今日新聞 ”事實上是一個老牌的新聞頻道1952年起,一週七天,每天準時晚間八點在電視、網路串流、手機app上有一節15分鐘長的新聞節目,由主編精選當日最重要的新聞,在電視的黃金年代的德國,八點一到沒有人給朋友打電話,沒有其他電視台感播放電影,因為德國全民都像瘋棒球那樣萬人空巷的,在看新聞。從五零年代至今一路成長,從每天只有兩節重要新聞,而今日幾乎每個整點都有一節新聞,到了晚間再加碼本日主題。在新聞媒體不再像過去受重視的現在,Tagesschau仍掌握了一千萬的閱聽眾,是歐洲最受信賴的新聞節目。 若作為一個華語的閱聽眾,在網站上點開八點整的今日新聞,隨著漢斯·季默的配音,我彷彿來到了另一個星球,主播的下面沒有跑馬燈、沒有插撥的氣象報導、報導的內容則則重要,幾乎每一則我都要筆記(一方面是我德文不好)查看一下這些事件、這些國際事件的前因後果,15分鐘下來,沒有被娛樂到,卻著著實實地上了一課。
  • 共享交通工具浪潮席捲柏林

    目前德國的共享汽車系統裡有近兩百五十萬的用戶,光只去年一個年度就增加了 35 萬個使用者。   一個週間的聚會來到尾聲,各自討論該如何撤退,時間已過午夜,地鐵車班減少、google map 的車程動輒 3、40 分鐘。此刻朋友一副萬事在握的打開 carsharing 的 app,眼見柏林地圖密密麻麻遍佈各家廠牌的小圓點。從Mercedes-Benz 開發的 Car2go 結盟 BMW 的 DriveNow、租車大廠 Sixt 和 Audi 合作、VolksWagen 在上個月投入 2000 輛 E-golf。 此際,全德國有 20,200 輛共享汽車在街上任君選擇,而光是柏林就佔了近 6 千輛,在這一波的汽車共享浪潮中大鳴大放。從 Smart、到各個高階的轎跑車、前幾年加入的 Gogoro,以柏林為基地新創電動滑板車品牌 Tier 也要加入這個群雄割據的共享市場。 根據 Bundesverband CarSharing 的報告, 目前德國的共享汽車系統裡有近兩百五十萬的用戶,光只去年一個年度就增加了 35 萬個使用者。政府與汽車大廠對於 Car Sharing 的初衷或許是降低汽車排放物對環境的影響、減低能源消耗,而對使用者來說,不必養車、不必繳稅、不必時時檢驗,還能時常換換口味,當你突然在城市裡趕時間、或者忘情購物後,一手提著大包小包,另一手滑開手機,在周遭選一台經濟便利的小車,也能輕鬆解決在都會移動間的困境。 然而,這樣的使用模式是否有真正降低汽車使用者對環境的衝擊呢? 答案或許是否定的。首先電動車在整個汽車共享市場裡佔比非常低,而這兩萬輛的共享汽車對比一般的私有車輛,其實更只佔了 0.04%,再者,通常經常性的使用者都是沒有購買汽車的族群,所以極有可能的情境是,原來開私人用車的駕駛依然維持著原有的交通習慣,而現在又新增加了汽車共享的使用者,駕駛燃油車繼續增加環境負擔,因故,就算以現階段 Car-sharing 的風潮如此蓬勃,對於實質的環境影響來說,卻是微小到幾乎無法察覺。 汽車產業裡的學者 Ferdinand Dudenhöffer 表示,租車大廠若能將車輛都改成電動車,或許還會對環境的改變產生真正的幫助。希望產業裡的巨頭動作能再快一點,才能對連年以來的全球暖化、二氧化碳排放總額產生實質影響。雖說如此,在柏林,共享汽車的事業模型除了環境以外,或者還有搜集大數據以及嘗試及實驗新創商業模式的誘因。使用者的藉由駕照的註冊在資料庫中便建立了完整的身份識別,習慣經過的路線、生活範圍、消費習慣也在共享的過程裡,讓系統清楚掌握,資訊或許才是這個模式中在未來最能夠汲取出潛力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