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伊日美學講堂

    打造美學空間的無限可能 一整面採光良好的落地窗,窗外整排植物居高臨下,站在大樓頂端隨風恣意伸展。早晨有未退的朝露;午時有熱情的驕陽;傍晚有柔和的彩霞;日落有沁涼的晚風…… 關於夢想,我們從未設限 因為對植物能量的信仰,所以「伊聖詩」在台灣落地生根,讓每顆心都在香氣中被療癒著;因為想和你分享天然食材的原味,所以有了「日光大道健康廚坊」,讓排斥化學添加物的人能夠安心吃飯;因為渴望一處可以浸淫書香的地方,所以「伊日書屋」在老芒果樹下成立,目的在使久未閱讀的你,重新愛上紙本魅力;因為想讓更多創意被看見,所以我們成立「伊日藝術計畫」,為眾多堅持理想的藝術家提供平台……。2015年底,承載著十幾年來我們對學習的熱忱,「伊日美學講堂 YIRI LIVING SPACE」終於在夥伴們的引頸企盼下誕生。 初次踏進這裡時,便被長型通風的空間深深吸引,一整排明亮的落地窗,窗外種滿娟秀雅緻的細竹,當陽光灑進屋裡時,光線分外柔和動人,彷彿置身於維梅爾的畫中,如此靜謐、如此美好。像是冥冥中註定,決定租下這裡的關鍵全因一段美麗的故事:屋主說每年白頭翁和蜜蜂會來築巢,年復一年看著動植物的生命在這裡轉化蛻變,總讓人感動莫名,因此她捨不得將這裡租讓給不懂珍惜的人。在屋主眼裡,我們看到尊重生命的態度,也看到對大自然的謙卑,這不正與我們有著相同的信念嗎? 我們開始想像未來在這裡發生的各種可能性:除了延續伊日一貫的內部教育訓練外,似乎可以有個小吧檯,提供烘焙或烹飪課使用;或許還能有燈架與舞台的規畫,讓小型表演可以在這裡呈現;加個投影設備及足夠的二手骨董木椅,是不是也可以是電影院或錄像藝術展;盡頭的空間連接管線,架個洗手台便是可以清洗顏料的畫室;方正的格局好像也能舉辦主題性的室內市集或工作坊……。 對於這裡,我們懷著相當多的期待,也盼望有更多的火花在這裡被點燃。倘若你也需要一個空間實現你的夢想,「伊日藝術講堂 YIRI LIVING SPACE」可以成為「合作」的開始,讓學習的種子在這裡發芽,讓無私分享在這裡實現,讓感動在這裡茁壯。 關於|伊日藝術講堂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78 號9F-1 電話:02-2653-7791 營業:週一至週五0930-1700 臉書粉絲團│伊日美學講堂 YIRI LIVING SPACE
  • 剛剛好生活|手作陶

      生活的日常,大多時候其實是一成不變的,但有質地的生活卻是人人追求與嚮往。是否能不多也不少、既實在又品味兼具呢? 一對年輕的陶藝創作者:彭雲和宋昕恬,即嘗試以陶土的創作巧思,和每一位熱愛生活的人共同分享、品味生命的溫度。 著迷於手作陶的彭雲,高中時候誤打誤撞進入了鶯歌高職陶工科,甚至在學校中,以傳統三跪九叩的禮儀,正式拜陶藝師學藝。大學進入台藝大,延續陶藝的學習,畢業後為了能有一個獨立創作空間,結合宋昕恬想要擁有屬於自己小品牌的心願,於是,兩人在 2016年成立了「剛剛好生活器皿工作室」。 年輕但腳步沉穩的兩人,並不追逐快或多,對於生活的需求,一心希望「剛剛好」,「成立的初心很簡單,就是覺得現代人過度消費,常常只是為了快樂而買。其實生活裡並不需要太多不必要的事物。而我們相信,生活器物如果是手作的,尤其陶製品如果能好好珍惜、保養,使用壽命可以延續非常非常久。」個性較外放的昕恬說到,工作室成立之初,彭雲還會想要偏向藝術性的創作,但兩人漸漸意識到,既然每天生活中都需要使用各式各樣的器皿,何不往實用方向?「剛開始做陶,我也很喜歡那種很帥、顏色很豐富,釉藥一定要流得亂七八糟、很炫目的那種。可是做久了,就覺得那些東西滿不實用,又很浮誇,還不如做些較具實用性的東西。」彭雲因為愛喝手沖咖啡,於是,經過多次失敗的嘗試之後,成功做出了一套全是陶製的手沖咖啡組,無論是觸感、水流量、壺嘴、斷水,都讓自己頗為自豪。 事實上,實用性與藝術性並不相衝突。即使只是日常生活中的手作茶食器皿、陶瓷器物等,即使沒有酷炫的釉彩,但彭雲巧妙利用燒法上的變化,以及特別調配的陶土,讓土跟釉藥產生自然變化,讓大自然的色彩融入作品之中,細膩呈現釉色的層次,並且刻意保留粗糙的觸覺手感,質樸而優雅。「我們很在意手感、生活感。陶器用久了,雖然難免會有些小損耗,但經過保養,反而會讓它更具有使用者自身的個人特色。」但兩個初出社會的年輕人要經營一個品牌談何容易,兩人只能勤跑創意市集,「陶瓷製品要成立品牌,如果不是財力雄厚的集團,就像我們一樣,就得慢慢曝光,累積知名度、人脈,讓別人認識我們,而且也不能想太多。」彭雲淺淺地笑說,即使去市集擺攤,心境上也不能受困於賣多賣少,只能當作是去認識朋友。更重要的是,總是顯得不慍不疾的彭雲認為,遇到機會就好好把握,沒有機會就認真嘗試;隨時把自己能做的事把握好、準備好,就不需要太擔心機會來了會溜走。 在昕恬眼中,有著職人般執著精神的彭雲,寧願餓肚子,也會傾其所有買器材,將所有時間、精力投注於創作上。就在一切順其自然間,從第一次在朋友的咖啡店分享,漸漸累積出授課心得;再到一次又一次的創意市集擺攤,「剛剛好」的手作陶生活器皿愈來愈被看見,也開始有了一些奇妙邀請,「我們盡量不拒絕機會,有機會來,就盡量把握,所以邀約也就愈來愈多了。」喜歡做,也喜歡分享的兩人,繼續要在手捏生活器物上,透過指尖雕塑,開發新作品,讓實用與美感持續「剛剛好」相遇!   手捏茶食器皿/陶瓷生活道具/陶器保養 臉書專頁|剛剛好生活器皿・Just Right Handmade Studio  
  • 時間釀的豐美滋味

       早在冰箱發明以前,人類早就懂得保存食物的秘密──或者醃漬,或者發酵,以時間這個無可取代的秘方,一併將季節、風土封藏起來,成就舌尖上變化萬千的味覺音符。 王琬萱(Sharon)和夥伴以「醃漬」諧音,創設了「胭脂」食品社,不只要承續阿公阿嬤的古早味,對食物各種滋味充滿好奇與探索精神的他們更想知道,如何以古老的醃漬智慧為基礎,將鹽、糖、醋、油、麴、酒等基本元素,結合現代創意,歸納、整理出一套知識性、系統性方法,「也就是說,吃到某樣東西,大概就會知道是用了什麼方法、經過多少時間所做成。而當瞭解了這套方法的背景之後,就可以去面對各個地區的食材,並做出各種變化。」 於是,自然發酵鳳梨果露飲、風味特調薑味甜檸蜜、秘製配方胭脂辣醬、佐餐幫手油漬綜合菇、廚房萬用熟成檸檬鹽⋯⋯無論醃或漬或發酵,不再只是停留在保存食材的基本功能,藉由時間的醞釀與轉化,讓食材產生不同層次風味,甚至提高營養成份,創造不同價值。           時間可以封藏、轉化的美味,也不僅止於蔬果,各式果實,加入魔法般的微生物作用,更可以成就色、香、味醇厚豐美的汁液,一入口蕩漾迴旋,同時也是生活樂趣與品味的不可或缺的良伴。而這世上歷史最悠久的加工飲料——酒,當然也是 Sharon不會錯過的探索。尤其數年來,每到四、五月清明時節,Sharon就會收到在台東以自然農法栽種胭脂梅的友人寄來的鮮採青梅,年復一年,將青梅以糖封釀、浸漬,等待醇熟後再開封品嚐。 這滋味,不只滿載豐盛的友誼,更記錄著季節的訊息。就如同對於漬物,希望能結合現代創意,歸納、整理出一套知識系統,對於釀酒,Sharon也沉澱出一份精確配方,「有人說,猴子也會喝醉,因為水果只要過熟,就會自然發酵,就會有酒精成分。但我想透過人為介入的方式,看到其中的細節變化,我覺得很有趣!」Sharon笑說,雖然只要有糖、有酵母,酒精自然就會產生,但是,關於釀酒這件事,時間因素顯得更重要,而且,因為過程可能會很長,期間必須過濾好幾次;每一次過濾就品嚐一次味道,對 sharon來說,最大的享受莫過於此,「我覺得釀酒的目的、樂趣,並不在於最後得到一杯跟五大酒莊釀出來的酒一樣香醇;而是過程中,每個步驟都去喝喝看、嚐嚐看那些半成品,瞭解每個階段的變化,然後思考如何調整、在什麼時間點調整⋯⋯這樣的過程跟回饋是豐富且有趣的!」而不同原料,以及不同季節、風味的水果特性都不同,要掌握的訣竅也不同,如何講究、控制,最後得到自己喜歡的成果,所享受的過程樂趣當然也不相同。Sharon也認為,當明白了每一口啜飲入喉的珍釀是怎麼來的之後,當你在消費時,就會產生不同流俗的觀點,而且是更深刻的,不再只是人云亦云。 無論醃漬、發酵或釀造,加進了神奇的時間元素,關於食材與風土的關係、與物產品種的關係、與烹調方式跟技術的關係⋯⋯所有判斷或思考的觀點都會從三次方變成四次方,因為每個步驟都可以不斷再去延伸、討論,「就像每年釀梅子酒,步驟差不多就是那些,但可能第二天,我就會想,除此之外,還可以再加些什麼?很多的想法就這樣一直冒出來,就有更多想要變化的嘗試。」勇於嘗試帶來了挑戰,也充滿驚喜,Sharon一直樂在其中。             胭脂食品社      臉書專頁  
  • 私廚的故事

    私廚,顧名思義就是私人廚師的意思,私廚的運作與我們一般平常用餐的方式顯得格外特殊,我們過往一般的用餐方式無非是在家料理、外食或外賣,飲食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品格的顯現,甚至對一部分的人來說,飲食是一種能讓人放鬆與享受生活的休閒活動,而當飲食本身之外蘊含多項意義時,也演變出多元的用餐文化。 私廚經濟是一件既前衛又反璞的行為 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越來越多人講究吃的品質與文化,私廚帶給你的,是菜單之外的飲食,現今有很多的廚師並非傳統餐飲業體系出身,有很多人是因為純粹愛做菜、喜好飲食文化、為了吃得更建康、更原味,而引發出的烹調能力,也就因為那些「純粹」,造就了高品質並獨具個人風格的菜色,通常菜色是不按牌理出牌,依照廚師自己的喜好,不過如此前衛的生活態度,也不是每人都能接受的。 看似前衛的飲食新態度,反觀,其實私廚經濟也是一種反璞的純碎,一個人、兩個人或一群人,在私密的用餐環境之下,放慢的用餐速度,能夠讓你好好品嚐食物的美好,也透過美食聯繫親朋好友的情感,少了電子產品與外人的干擾,這樣深刻的狀態,回到了最純粹的用餐態度。 花藝師的餐桌日記・私廚晚餐・花卉料理伊日美學生活態度:好好生活,好好睡覺,好好吃飯……,享受美食在繁忙的生活步調裡,成了一種放鬆的重要方式,近期「伊日講堂」邀請了一位私廚楊晴Sunnie,與大家分享料理的美好,特別的是,楊晴還是一位花藝設計師,在熱愛花卉與植物閒暇之餘,也摸起了蔬菜水果與鍋碗瓢盆,因此有了將花藝與料理融合的想法,從賞花、品花到吃花,楊晴一步步實現將花藝與食藝結合的終極理想。 於2016年創立了的粉絲專頁「what’s sunnie made 花藝師的餐桌日記」,並在2017年,發行了第一本食譜書「喫蛋,日常」。 |花藝師的餐桌日記・花卉料理| 時間:2017/11/11(六),12:00-15:30 地點:伊日講堂 YIRI Living Space課程介紹:space.yiri.com
  • 纖維寫生 手作梭織

      「從前不會有人問我要不要織,我自己也覺得織布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Cathy卻打破自己與眾人眼鏡,成為創作與教授 SAORI Weaving 手織藝術的自由織人。而這奇妙因緣,則是從姐姐而起。 大約六、七年前,Cathy 的姐姐在紐約接觸到 SAORI工作室。SAORI編織是一門特別的藝術,提倡「不教不練只引導,無樣板亦無針法。尋找自我,放膽冒險。」就因為強調獨特性,所以和大量生產、規格化的機器布匹大大不同。熱愛藝術的姐姐參加 SAORI課程後,深受吸引,不僅成為工作室負責人助理,並負責教授小朋友。 但是姐姐身體並不好,2011年癌症復發。2014年,留下一些精彩織品與未曾造訪 SAORI日本總部的遺憾離開人世。當時仍在上海工作的 Cathy ,決定帶著姐姐的作品與心願到日本,拜訪 SAORI總部。「老師非常和藹可親,不僅記錄了姐姐的織品特色,還跟我說,姐姐真的織得很好。」任務完成,Cathy認為該回家了,沒料到,老師竟然邀請她坐下來織布!「她是我活到四十幾歲以來,第一次問我要不要做手作的人!」就這樣,坐在位於大阪鄉間,美式穀倉形式的 SAORI總部編織教室,面對一片森林的落地窗前三小時,Cathy 織出了人生第一件織品,「我還記得我當時是織綠色的,因為我很愛京都夏天的綠。而且,很久以來,我已經沒有那麼安靜的三小時了!那種感覺就像作完瑜珈之後,大休息式般躺著,覺得很棒!」          三小時織就出一片京都綠的愉悅與平靜感受,讓長年在上海從事室內設計工作,並已決定回台的 Cathy有了新的思考方向,「我就想,回台灣後要做什麼?因為那天在 SAORI總部真的很開心,已經很久沒那麼開心了。所以想,就給自己一年時間去織布吧!」於是,搬回台灣,安頓好之後,Cathy 又數度回到日本,進一步精進學習梭織的種種技巧。學習期間,除了陪伴父母親檢查、就醫、處理必要的事項外,Cathy所有時間也幾乎都待在家裡織布,「因為我覺得真的很好玩!」 無心插柳愛上織布,教學更是意外!也就是在接觸 SAORI後,第一次從日本回台,Cathy受朋友之邀帶著姐姐的作品與自己初次完成的織品,一起去見另一個喜歡手作的友人。這位朋友的朋友想買姐姐的作品,但因為姐姐作品不多,Cathy不想賣。看著 Cathy的京都作品,於是,這個朋友轉而要求向 Cathy 學織布,「就是這位朋友鼓勵了我繼續努力織布。有人要花錢跟我學習,我當然不敢怠慢。」姐姐、 SAORI總部老師,以及這位朋友,三位織布貴人,不僅開啟了 Cathy的織布之路,也成為她不斷往前邁進的動力。 來自日本的 SAORI手織藝術(SAORI Weaving),之所以被稱之為「自由織」,就是強調自我表現,不受拘束地依自己喜歡的材質、色彩,甚至花草樹枝、金銀絲線、布條、塑膠袋⋯⋯都可以編織入作。「只要把材質的特色發揮到極致,這個織布就會好看了。」Cathy認為,織布不一定要具備特定條件才能織,可以把它當成手作,也可以視之為創作;可以作成生活用品,也可以只為開心、療癒的作用。「織布是很療癒的。第一次在日本織布的時候,空氣中只聽到織布機梭子『喀咑!』『喀咑!』、腳換踏木、捲線的聲音,感覺好安靜、好放鬆。」 笑聲爽朗的 Cathy始終念念不忘那次被療癒的美好經驗!而那一片片框在梭機中的織作,宛若各式纖維彩繪出的風景,也將專注的瞬間凝結在穿梭牽引之間⋯⋯       伊日講堂課程|【 纖維寫生・手作梭織 】8/15、8/22  ☛ 立即報名  
  • 臺北藝穗節

    2016臺北藝穗節《初顫》/@微遠虎山   臺北藝穗節為臺北市政府自2008年開展的藝術節慶計畫之一,以「自由不設限」的精神,提供表演者免費的演出空間,讓剛起步、尚未有太多資源的藝術家擁有發表作品的舞臺。而在中小型正規表演空間相對不足的臺灣,我們重新思考表演與生活場域間的關係,於是,河面上的遊艇、廟宇、畫廊、旅館、游泳池、咖啡店、古蹟、理髮店,甚至天橋,搖身一變成為臺北藝穗節的表演空間,而在活動期間交錯的都市地景、人與生活,形塑不凡而美麗的日常風景。   2018臺北藝穗節共有118場演出,總計486場演出今年將演出場域重心集中於臺北市西區,自19世紀以來便是臺北的商業、交通匯聚地,之處,也是文化起源之地,至今仍可見老臺北的生活痕跡與建物景觀。當年輕、創意、實驗的臺北藝穗節碰上臺北舊城風貌,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表演藝術如何跟跨時代的生活場域對話? 在 8月4日至8月19日於臺北市26個特色場地,用 16 天的時間玩轉臺北城!   2017臺北藝穗節《我們一起晚安》/@臺北水窗口(華江整宅) 當代場域與不同面向的表演感官體驗,玩轉空間想像 而坐落於饒河街夜市旁的伊日講堂,有別於舊臺北城的歷史風貌,在熱鬧的庶民地景中,打造出極簡當代的生活美學推廣空間,採光極佳的大片落地窗設計、木作的溫度與靜謐深沉的暗色牆面、潔淨的白色系錯落其中,參考劇場思維的環形軌道設計,讓空間運用有了更多想像,亦是今年臺北穗節重要的演出場域之一。   2016臺北藝穗節《女孩嘴裡那話兒》/@伊日講堂 今年在伊日講堂的演出,與聲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柔聲音樂」將帶來《玩轉花間/鋼琴創作發表暨講座音樂會》,結合影像、花語以及創作音樂,讓花兒們都有專屬於自己的主題曲;《就是愛唱歌》以無伴奏人聲合唱之方式,帶來穿梭中外古今的音樂饗宴;「親蠢少女」的推理歌舞劇《家政少女──上鎖的房間》,在謎底揭開之前,誰也不知道真相;「童路人劇團」延續去年的即興戲劇創作形式,今年將和觀眾碰撞出何種超展開劇情?以歌唱與音樂劇教學系統起家的「伊莉莎白皇家貴族教育中心」將用歌聲連結表演者與觀眾之間最深切的生命記憶。 演出之餘,每日開放的藝穗俱樂部將提供展演情報、藝術家與觀眾互動的交流活動,讓生活場域成為創意的聚集之所,表演成為思想的對話方式,唯有親身參與其中,才能深刻感受自由不設限的藝穗魅力,Let's Fringe!   臉書專頁|臺北藝穗節 Taipei Fringe Festival 2015臺北藝穗節《雜生少年》/@牯嶺街小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