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陣雨乍歇的周末午后,伊日講堂內,
「瓷漿灌模設計坊」十數位學員正埋著頭,聚精會神修整手中剛脫模,將乾未乾的泥坯;挽起髮、圍著工作裙的
年輕講師王怡方則梭巡其間,為學員們輕聲指導並解惑著。

 

「很多人一聽到灌漿,會覺得好像工廠大拍賣的便宜陶瓷品,也覺得手捏或拉坏好像比較有價值。事實上,採用灌漿方式,必須先手捏塑形,然後開石膏模,再灌漿,程序比手捏還要複雜很多,加上泥漿的收縮變化性大,所以失敗率也更大。」或許天生個性,也或許日日與土為伴,說話語調也彷如拉坏時刻,沉穩平靜的文怡方,款款訴說著一般人對於瓷漿灌模的誤解。大學讀的是工業產品設計,畢業後初入職場,做的是電腦螢幕、筆電、音響……等 3C 類大量生產、快速淘汰的電子產品。但一切流程幾乎都透過電腦繪圖的工作模式,卻與喜歡動手親做的王怡方性情格格不入。

在思索自己究竟想要做什麼?是否轉換跑道之際,王怡方去上了手捏陶課程,首度接觸陶瓷材質,「大學時候嘗試過各種材質做設計,反而沒用過陶瓷。真正接觸到了,整個過程很享受、很喜歡,也覺得滿適合自己。」於是,毅然辭掉工作,王怡方回到台中,開始了陶瓷工藝的探索之路。
 


先是在陶藝師吳偉丞老師的工作室裡,邊試邊玩著拉坯、手捏、灌漿 …… 等各種技法,繼而擔任吳老師助理,協助修坯等細膩工作,也當練習、累積基本功。「一開始我也不確定自己到底只是一時興趣?或者真的可以做下去?所以那時候也想試試看,如果每天都做這種最基本、最無聊的動作,是不是可以撐下去?技術是不是可以更好?」自認不擅言詞、文字的王怡方,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媒介,透過手中一抔土的捏塑,創作出電腦 3D 描繪不出的形狀、觸感、溫度與情感。王怡方並不以此為滿足。因為喜歡的陶瓷作品都偏日本風格,而想閱讀的相關參考書籍也幾乎都是日文書。為了要讀懂,王怡方開始學習日語,進而決定到日本多摩美術大學工藝研究所進修,專攻陶藝,精進學習土與釉藥。

多摩美術大學的純美術風格,以及指導老師們大多屬當代立體造型的創作,顛覆了原本學設計的王怡方思維,「剛進去沒多久,第一次作品發表時,我就用過去產品設計發表的方式去講我的東西,結果被老師笑!老師說,你以前是 presentation,但現在是 display。」老師甚至移除掉她作品中的旁雜配件後,擺放到樓梯一隅,「這樣就夠了!」老師的一番話,醍醐灌頂般提醒了王怡方如何在空間中尋找物件的力量,將原本僅專注在作品本身的眼光,大大轉而看向作品與空間所營造出的氛圍。而這次的經驗也讓王怡方受用至今,「每一次做東西,我都會反覆檢查,是不是做太多?並且不斷刪除多餘,減到真正想要講的事情,力量會更大!」

大學時代產品設計的背景,加上多摩美大純藝術的薰陶,讓王怡方的作品兼具抽象表達與生活實用、藝術性與可親性;而年輕的用色風格、釉藥表現,以及造型風貌,也讓她的作品漸受矚目。「我很喜歡做自己不確定是否能做出來的東西,而手做的東西很迷人,很直接,即使你沒有刻意要說甚麼,但當它完成的時候,就是會有你的影子。」依然是一貫平心靜氣的和緩語調,但透顯的卻是堅定的職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