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提到猴硐生態園區,你腦中跳出的是什麼?
相信大部分的人會直覺式的回答:「猴硐我知道,那裡有很多的貓咪」
我們都是,對於這地區熟知的僅止於貓咪們。
伊⽇美學生活基金會自2011年開始至今,每年⽀持台灣農民組合協會進⾏「猴硐生態教育園區」空間活化計畫。現在讓我們跟你分享更多猴硐生態教育園區近年的發展。

 

「人、空間、學習」傳承在地煤鄉生活文化、永續環境教育價值

一個遭遇土石流而荒廢的小學扮演的角色會是什麼?

在一塊遭土石流襲擊兩次而荒廢的國小外加人口急速流失的煤鄉山村,你能想像這片土地未來樣貌圖是什麼樣子?或許是一片瘡痍無人理會等待政府進一步協助復原;或許是透過大自然的手冒出不同生態樣貌。

在歷經2000年象神颱風⼟石流後,猴硐國小便遷校至新址而舊校區就此蒙上⼀層⼟黃色的薄霧閒置著。在2010年台灣農民組合協會的出現,「猴硐生態教育園區」進行空間活化,讓猴硐國小有了新的角色—一個凝聚社區意識的公共空間。2017年開始以社會企業模式做經營,希望能把更多在地參與、食農教育、親子手作、青年社會議題聚會的理念帶入園區經營。並試圖創造除了接受外部資源外,部分經費透過自籌方式,藉此達到永續營運的「社會企業模式」,在2018年猴硐生態教育園區/社區,以「人、空間、學習」方式開展猴硐生態園區的更多可能性。


關於人:鼓勵積極參與地方事務,活絡社區

社區是由人們構成,是你家我家共同連結而成的,社區營造為了彼此居民的共同願景而努力。

  • 猴硐國小舊校再生:邀請居民一同參與猴硐國小舊校再生為文化做傳承,讓不同世代的故事,在同一個地方繼續發生,讓彼此關係更緊密,凝聚共居意識。
  • 老人共餐:結合猴硐地區4個里-光復、弓橋、猴硐以及碩仁,平常因為地廣人稀要聯繫情感比較困難,成立銀髮俱樂部並提供地區交通接送,盼望能讓猴硐地區的長輩們有一處活動空間使用,增進彼此感情。俱樂部也誠摯歡迎年輕一代擔任志工,聊天陪伴之中也能汲取老一輩生活經驗與學習,促使更多文化的傳承與交流。


關於空間:從空間面開展思考如何能帶來更多改變與意義

  • 重建宮廟,以官廟為中心作為大家聚會點,復興昔日官廟生活文化
  • 發展社會議題青年聚會空間,將聚會的意義擴大,從社區參與成如何對台灣帶來更多改變。活動包含:去平溪不放天燈、地方創生小聚、共煮共食的友善食材野餐趴
  • 建置生態環境:生態池擴大與清理、環保隔熱書專製作與鋪設。與居住的環境共存,並擴大守護範圍至更大


關於學習:找回天氣、水、森林、手、與自己的關係地方創生/社區資產再活化/社區耆老開課地方學

  • 生態環境議題持續深化,開立不同課程,讓人們了解更多關於自已居住的地方。課程包含:綠色工藝課、上山砍竹製作環保吸管、環保蜂蠟布自造班、生活陶器捏塑班、植物染自造班等
  • 社區耆老開課地方學:讓地方人資產發揮所長,由在地木工工藝師何炳榮擔任老師成立「社區手作工坊」,教授漂木流木手工藝課
  • 社區資產再活化:煤礦主題專題演講導覽、生態/農學相關體驗以及導覽,包含螢火蟲夜餐會、潮間帶開趴、鐘萼木復育行動

「猴硐生態教育園區」透過集體記憶以及社群認同感來進行空間活化,並透過這樣的方式以永續經營的社會企業模式持續進行著。對於未來的願景,期許能透過促進社區文化發展改善鄉村生活,並推廣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為理念,讓人與環境共存,未來可以更永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