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夠借助別人的智慧,來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蘇格拉底

 

我們與真實的距離:探索自我與世界

大概是從 2016 年起,發現身邊有些朋友會關注法國每年六月舉辦的高中畢業會考,對台灣的我們而言,其中最特殊之處,是無論普通高中或是技職體系,學生們都必須通過哲學學科的會考,才能順利取得高中文憑,而這份哲學考科的內容,是以四小時來書寫一道申論題。這裡列舉去年其中的兩道題目供大家一起思考:

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
為了知道何謂正義,是否必須經歷不義?

首度看到考題的時候心中只能驚嘆,並暗想著自己能否完成這份試卷。

提起哲學,相信很多人會感到陌生與退卻,或是被各家學派、各種主義學說弄得暈頭轉向,但想要接觸哲學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與法國高中的哲學教育方向一樣,我們能做的是學著「哲學思考」,而非哲學知識。哲學思考的重點在於敏銳的洞察力,運用理性邏輯推演不斷去尋找、挖掘事物的本質;哲學問題往往是沒有正確答案的,也就因此,這種對事物核心的追尋不會有終結,最重要的部分在於嘗試層層釐清的過程本身,以及如何精準地傳達出自己思辨的內容。

相較於哲學這樣十分強調追求理性和真實的學科,文學所重視的,是用語言的工藝塑造出一個可能是全然虛構的世界,卻仍然能使讀者沉浸、陶醉其中。然而文學也絕非脫離真實,例如往往在科幻類型的文學作品裡,讀者可以深切地意識到作者對人文的關懷,以及對「人」本質的探索:人究竟為何為人?「我」是麼樣的存在?擁有思考能力的人工智慧,與我們的差距又有多少?我們與寄身其中的這個世界之間,又是怎樣相互影響著?而這些問題,又何嘗不是哲學的提問呢?

如果說哲學啟動的是科學的求知力,文學喚醒的是人類獨有的,美學的感受力。日本直木賞作家宮部美幸在受訪時說:「……有時候品味故事也會變成『想像他人人生』的契機。若我的作品能夠成為那樣的作品就太好了,我是為了這個原因而寫作著。」透過想像他人的人生,我們能夠比較出自我和他者的異同,建立起屬於自己更明確的形象;更能夠對他人產生共感,換位思考,用不同的觀點看待事件,我們所認知的世界也就慢慢隨之擴充了。

思考,閱讀,再思考,是我們一步步拉近與真實距離的方式,也許步伐是緩慢的,但相信每一步都會是無比踏實的前進。而更值得期望的,是在接近了堅硬得近乎冰冷的真實之後,我們心中還是能對這個世界保有關懷同理的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