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我們嫻熟於為生活作準備,卻不擅長於生活。」── 一行禪師

 

愛「美」,是人的天性。欣賞美的事物並不是件複雜的事,不需要特別的鑑賞力,或是深厚的背景知識,只需要一雙單純的眼睛和發自內心的感動。我未滿兩歲的外甥女就曾經在傍晚時分仰著頭,用驚嘆的口吻說:「天空的顏色好漂亮喔!」在她的眼裡,這個世界隨時有新鮮的事物,每天都有美好,也都有發現美好帶來的驚喜。

 

讓每個孩子持續接觸美

2013 年開始推動的「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畫」團隊,對於自己的使命是這樣說的: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學生時期跟教科書相處的時間是最多的,這即是孩子們生活的一大部分,不同於過去主要考科「借用」美術課的升學掛帥主義,在教導知識的同時,也不斷地把美的思維傳遞給孩子。透過教科書,用沒有城鄉差距、最自然的方式,讓美感細胞滲入每個孩子心中。這樣的美感經驗,也相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因為「課本變得不一樣了」,進而喜歡上閱讀與學習。

「美不是一種學科,而是無所不在的耳濡目染。」團隊成員相信,美應該是多元的、無法定義的,可以有各種不同觀點,也沒有標準答案,就像台灣這片土地上包羅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元素,有充分的差異性和選擇性。在教科書設計上,包含了讓學童自己動手拼貼和操作的部分,源自設計師想著重培養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讓每個人能試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有了懂得欣賞美的眼睛,又有創造美的能力,台灣的街景就有機會變得更美,這也是團隊核心成員最初希望帶來的改變:不只是翻轉教科書,而是整個台灣。
 


創造自己的生活美學

記得曾在雜誌上讀過蔣勳先生的訪談,提及近年來,他在分享美的方式上產生了很大轉變:從深入賞析藝術文學作品,到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找到生活之美。因為他意識到,無法回到「人的原點」、好好地過生活時,即使將藝術放到我們的面前,也無法產生共鳴與感動。「美」原本就不僅限於殿堂之內,也未必所費不貲,我們每年進入美術館或博物館,到音樂廳或戲劇院欣賞演出的次數,不會超過日常生活的時間比重,那麼,何不試著直接在生活裡創造美?

其實美離我們不遠,整潔乾淨的家居空間、均衡配色的手作便當、樹枝上新發的鮮綠嫩芽、形狀特殊的小石子,只是,我們多久沒有心思緩下腳步去發掘?有些稍縱即逝的美,來不及拍下來放上社群等著被點讚,但是卻能在當下帶給自己一個會心的微笑,這種快樂,才是最純粹的。

讓自己回到原點,靜下心來,找到最自在的生活方式,並且選擇與這種生活相應的物件和服飾,便能營造出專屬自己的美感風格;而當生活不一樣後,想追尋藝術的渴望,也會在心中慢慢萌生。

 


伊日書屋推薦:

《什麼是繪畫?:我們該如何觀看、如何思索所見之物?》
朱利安.貝爾(Julian Bell)|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2019.06.20

 


《一個旅人,在西拉雅:遇見台式生活美感》
褚士瑩|大田出版|2019.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