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我要走遍好望角,走遍合恩角,走遍挪威的大海流,
走遍地獄的火坑去追擊他後,這才撒手。

                                                          ----《白鯨記》(Moby Dick)

《白鯨記》(Moby Dick),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年~1891年)最家喻戶曉的作品,內容描寫捕鯨船船長亞哈為了追逐獵殺一頭名為莫比·迪克的白鯨,在海上彼此相互鬥智又鬥力,最終同歸於盡;驚心動魄的人鯨爭逐,讓這本小說至今依然被推崇為最經典又偉大的航海文學。

充滿典故、預言,以及隱喻的《白鯨記》,傳達了人類以渺小力量對抗大自然的必然悲劇:白鯨代表了大自然的不可測,而亞哈船長所象徵的,當然就是因無知而自大而蠻橫的人類。而整部《白鯨記》,更有大約二分之一篇幅在描寫捕鯨業的習俗、與鯨魚相關的文學與藝術、鯨魚的生理構造,以及水手如何屠宰鯨魚以獲取鯨脂、龍涎香.....等,幾乎就是一本捕鯨百科全書。鯨魚是地球上體積最大的生物,一頭成年藍鯨平均身長25公尺,體重大約是30頭成年非洲象的總和,富含肥厚的油脂與肉品,所以早在西元前6000至1000年前的史前人類就已懂得利用石頭工具獵捕鯨魚,滿足飲食、生活上的種種需求。


而提到鯨魚,似乎也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有著「峽灣之國」美稱的挪威。位在北極圈之北的挪威北部沿海海域,每到冬天,就有一群又一群隨著溫暖墨西哥灣流而來的鯨魚匯聚於此,恣意享受在此等待春季產卵的鯡魚大餐。這當然就是捕鯨人不可錯過的好時機!



人類早期的捕鯨行動不但危險,捕獲量也有限。即使在捕鯨事業已普及的16世紀,整整一個世紀,全球總捕獲量也不到5萬頭。但到了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工業革命後,捕鯨業開始大幅改變。尤其從1870年代開始,挪威和美國捕鯨人發展出以槍或砲彈式的矛取代傳統人力捕鯨,再加上工業革命之後,蒸汽船或柴油動力船的速度已經可以輕易追上藍鯨、長鬚鯨等游速較快的鯨魚,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有鯨魚都可以說是人類的囊中之物了。在20世紀有明確數字可循的紀錄中,至少就有將近300萬頭大型鯨魚被人類捕獵。每到捕鯨季節,成群鯨魚在港岸邊被屠殺,海岸被鯨魚血水染紅成一片「血海」的怵目驚心景象,讓人不忍卒睹。

已有研究指發現,鯨魚的存在對於海洋生態、全球儲碳量和商業捕魚的健康與否具有正面且深遠的影響,尤其在現今因劇烈氣候變遷所帶來海洋酸化和暖化,更讓鯨魚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形重要。

《白鯨記》的哈克船長為了報復白鯨莫比·迪克咬掉了他的一條腿,一心想復仇。但當鯨魚消失了,海洋生態也必將崩毀;所有生命起源的海洋被摧毀,人類也將不復存活。

文/田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