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德國能源投資戰

在德國,搬新家與在台灣的麻煩程度難以相提並論,若你能在租屋市場上用漂亮的履歷、收入證明擊敗上百位競爭者,恭喜!接下來便意味著:

1. 要重新登記戶籍資料、
2. 要重新牽網路線以及與電信業者簽約、
3. 要將請油漆工人將牆面裝修得像新的一樣好(房仲會像摸一件藝術品般細細品味你牆壁上每個孔隙)、
4. 要重新尋覓合適家庭單位的供電合約。

也許前面幾點稍有疑義但仍盡量完成,但最後一項:尋找合適的供電公司、簽訂電力合約這點可以是一件有趣、複雜、有點麻煩但又是一個能夠一窺德國能源供應與市場的絕佳時機。

在德國許多需要合約的服務都會能在界面有如訂房或訂飛機的比價網上貨比三家,但你卻不是懷著一顆要出門旅遊那般驛動的心,相反的,是要對自己生活有很高的了解、對能源局勢也稍有認知,宛如投資客、也像個對這個你所選擇的生活,彷彿擁有選擇般的消費者。是的,用電也是一種消費活動,跟在選擇哪一張信用卡的利率組合最高一樣,可以同等複雜。



進入電費比價網第一件事,首先你得先勾選你的家庭成員,由比價網的神秘公式幫你約略計算你一年12個月會消耗多少能源(於是你要再以生活科普的常識判斷一下合理性,因為多半會偏高)接著你選擇好一年你大約要消耗多少能源後,你可以選擇你將要使用的能源來源,是綠電、核電、還是燃煤?基本上會以是否是再生能源及非再生能源為區分比例,隨著國家能源政策、和提供綠能貨源的變動,每一年的能源價格基本上也是變動的,就算你簽下合約,基本上也只能保證首年度的能源價格,接著就會隨著你選擇能源組合裡的市價進行調整。而就算你簽下的合約說明他們提供的能源是綠能,也有可能,他們只是購買綠能來轉售給一般民眾的中盤商(此時你會聽到最精打細算的買家心碎的聲音)。因為中盤商之所以是門生意,代表著有利可圖。

而也有許多公司是擅於包裝自己的形象,但若深入調查則會發現另一番風景,比如去年在德國西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一座漢巴赫原始森林(私有地),原本要被能源公司(RWE)在很久以前買下,六年前終於要動土開發採褐煤,改成露天礦場,環團扎營住進裡守護森林,一住就是六年,在2018九月當地政府橫下心要讓該地的所有權者,也就是能源公司進行開採,於是派了大批警力要清理佔領森林的團體,一陣混亂中一名記者高處墜落重傷,後來送醫不治身亡。該年十月,當地法庭合議清理非法佔領森林的活動需要暫緩。一直延宕至今。



而到了2019開春第一個消息,則是有關的研究指出,2018年德國全年度使用再生能源的總量超過40%,這個40.4%,分別來自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和生質能源;而褐煤提供的能源占比,與2017年相比則下降了2%,也與褐煤能源日漸走低的股市價值有所關聯。根據報導指出去年一整年,德國更向周邊國家如奧地利、瑞士、義大利出口了價值總額達18.1億歐元的能源。從能源產業趨勢走向來看,整個德國對於減碳環保的共識,或許高過於對難民收容等其他社會議題,來得有現實感許多。

導致許多市民在選擇小至個人的能源組合時,也會將這些觀念導入其中,最終也影響了市場上的供應機制,所有的消費都是至關重要的選擇,支持地球、選擇環保、永續的生活方式,在德國這個能源開放市場的國家裡,綠能永續的選擇題不在於幾年一次的公投上,而在於每一次消費者自選的能源組合包裡,雖總有風險,但也有眼光精準、經驗老道的精明玩家。

  • 資料來源| DW / Die Zeit
    文字|吳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