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位在朝鮮半島西南外海的濟州島,是韓國最大的島嶼,
東邊遙望著日本九州,西邊隔著黃海與中國為鄰,它宜人的氣候甚至被譽為東方夏威夷。

 

海洋吹來舒服的風,草原也隨著風變換樣貌,獨有的濟州馬或馳騁或低頭吃草,悠哉地享受午後日光浴。聽著大海規律的潮汐聲令人平靜,更靠近些,聽見海岸傳來零星的聲音,穿黑色潛水衣的海女正在為遊客示範海撈作業,遊客無不驚嘆拍手叫好,在這裡只要放慢腳步,你就能用心感受濟州島的獨特美好。

這個宛如遺世仙境的美麗島嶼,是由一百二十萬年前火山地層運動所形成,並以高度 1947 公尺的漢拏山為中心,向四周延伸出的橢圓島嶼,而漢拏山除了是濟州島最高峰,更是韓國第一高山,在2007年也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遺產。濟州島的地貌十分奇特,除了島上玄武岩的地理環境,還有數以百計的洞窟、瀑布、絕壁等自然景觀,且有如鬼斧神工鑄造的「瀛州十景」,如城山日出、正房夏瀑、瀛丘春花、橘林秋色等,讓濟州的自然景觀充滿了豐富的艷麗色彩,並持續給予旅行者不同的想像及感動。

其實在古代濟州島並不屬於高麗版圖,而是由一個名為耽羅國的獨立王國統治著,直到西元938年才被併入高麗版圖,所以濟州島有著不同於首爾的風俗文化及方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多三無」,因此濟州島也被稱為三多島。所謂「三多」指的是風多、石多、女人多,「三無」指的是無小偷、無乞丐、無大門。石多始於形成濟州島的地理環境,除了隨處可見的石頭,在濟州島到處都能看到玄武岩堆起的黑色石牆。石頭在濟州人的生活裡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古時候當地居民為了劃分土地而在房屋四周圍起石牆,根據石牆的用途不同,名稱也不同,例如劃分田地的叫做田石、劃分墓地的叫做墓石、建在海邊的叫做垣石、建在村子的則叫偶來——「偶來」是濟州話,意思即是從家門連接到村里很窄的胡同,這也衍生出後來濟州很熱門的「偶來小徑」徒步之旅。
 


在世界各地海島國家生活的人們,幾乎都依靠著美麗的大海而生存,濟州島也不例外。17 世紀由於島上的男人出海捕魚或隨戰船出征,遇上危險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這也形成了島上女人遠多於男人的情況,於是女性承擔起賺錢養家的責任。由於在 50 年代濟州島大部分的經濟來源來自海產品,女性毅然決然接下潛水的重任,穿著自製的棉質衣物,不靠著任何呼吸裝備,徒手潛到6米深的海裡捕捉鮑魚、海膽、海螺和章魚等,來販售換取經濟收入,而因為她們特殊的工作性質,所以這些女性被人們稱之為「海女」。因為在如此嚴苛及危險的環境中工作,海女能夠得到高額的薪酬,有時候一個季節的收入,甚至比村裡的人勞作一整年的收入還高,這也成為海女家族的主要經濟來源,因而她們往往是一個家庭的大家長,這也形塑出濟州島母性社會結構的樣子,與大家印象中韓國傳統的父權社會截然不同。
 



在韓國人心目中,海女一直是濟州島的象徵,她象徵著女性的獨立自主,但在數十年間,因為濟州島的產業迅速變化,觀光業蓬勃發展,濟州島成為韓國最大的旅遊勝地,島上的經濟來源也從原本的海洋產業轉換成觀光產業,導致海女的人數從50年代的三萬多人銳減為目前的四千多人,留在島上的年輕女性更願意待在度假酒店與汽車租賃行工作,且因為海女的工作環境艱辛,以及必須面對層出不窮的危險,海女大多數不願意讓自己的女兒繼承職業,使得海女的年齡出現明顯斷層,這也導致濟州島的海女文化瀕臨急速消失中。發展觀光的同時,韓國政府意識到傳統文化的消失並試圖保存,在2016年韓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海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成功列入名錄,企圖鼓舞居民保存傳統文化的熱情,並且將海女捕撈轉成文化旅遊行程,向遊客介紹海女的工作方式,在十數年後海女這個職業可能完全消失,但看著她們對家庭的貢獻,融入自然,與自然共生的模樣,揭示了生活既美麗又真實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