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近年來,出現了一個很夯的新名詞──女力,「女子力量」的簡稱,是指自立自強的女性力量,也可以說是女性將自身魅力展現出來的力量。「女力」,迥異於過去「女強人」的形象與概念,現在「女力」,可以堅強,也可以柔軟;愈來愈多女生,打破童話裡,等待著白馬王子來拯救的閣樓公主迷思,甚至主動出擊,以無比熱情埋首各行各業。更重要的是,很多女生並不只著眼於個人成就,她們將個人點滴力量,匯聚成一股巨大向上提升的能量,漣漪般擴散於社會各角落。


小路映画黃米露

  • 小路映画創辦人

為獨立製片與藝術創作工作者,提供一個讓彼此靠近、感受、熱愛及分享的空間。

循著老式木造樓梯走上二樓,來到小路映画;小小的空間,但這裡可是中台灣文青的聚集地之一。創辦人黃米露,看上去瘦瘦小小,卻是笑聲爽朗,元氣十足!

2009年底成立,小路想要做的,是為獨立製片與藝術創作工作者,提供一個讓彼此靠近、感受、熱愛及分享的空間。而剛成立時,台北當代藝術館就找小路協助策畫青春影展。也在這次的策展機緣中,米露找來了插畫家「五七」繪製電影海報。沒想到獨立電影與插畫的連結,意外地在全台引起廣大迴響!可惜的是,成立不到一年,因為理念不合,合夥人拆夥,「當時我就是為了證明這件事情做得下去,所以成立了小路映  !」之所以稱「小路映?」,也是米露對台灣教育方式、主流價值的一種質疑──如果條條道路如果通羅馬,為什麼父母、師長都要我們選擇走最安全的大道。「堅持夢想小路,完成人生大道。」是米露的堅持,也是目標。

2013年和當代藝術館合作了最後一檔「青春未艾」影展後,米露專心在插畫家的經營上,「因為我以前也是創作者,所以知道創作者的困境,我又做過廣告行銷,瞭解業主的思維,所以我很容易變成那座橋樑!」說起橋樑,米露說,自己學的可是土木工程,曾參與西濱道路工程工作,「因為這樣的背景,影響到我後來做事情的方式。

我相信穩紮穩打;太快速竄起,也會倒得很快!」曾經在傳統工具機產業擔任全球行銷的經驗,更瞭解品牌精研的盲點與困境。再加上米露很早就在台中舉辦創意市集,「在創意市集,向人家介紹作品,才知道那有多難,所以在創意市集我學會了行銷,學會了如何包裝自己。」而過去所接觸、學習到的這一切寶貴經驗和感受,現在都聚攏在插畫家、藝術家的經紀上,「小路的每個藝術家、每個插畫家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品牌,我用我以前擅長的事情協助他們,形塑他們的品牌。」

為了走得長遠,米露帶著她口中的插畫家、藝術家「小朋友們」往藝術領域深耕,穩穩向前走。「當初就是認為這是沒有人走過的路,雖然我也不知道走麼走,至少我的競爭對手少。」競爭對手少,並不表示走來就會輕鬆,但米露一步一步,已走出了自己的節奏與路徑。



飛人集社石佩玉

  • 飛人集社劇團團長

用小而精緻的行進速度與方式,讓創作之路走得更長更久,將偶戲的可能,帶出更多新玩意兒。

「偶戲對我來說,可能性太多了,可以在各種表演藝術形式中自由穿梭,包括偶戲跟舞蹈、偶戲跟音樂……,有很多東西可以玩。」沒錯,玩,就是喜歡玩的石佩玉——飛人集社劇團團長從小到大、從寫作業到成立劇團,一貫秉持的態度。

對石佩玉來說,玩的定義,在於動腦筋,「小學三、四年級時寫生字練習,每一行就重複重複寫同一個字。我將開頭第一個字寫完之後,就開始交叉著寫、跳格子分開寫,直到整頁寫完。」石佩玉著迷於這種不甘寂寞的樂趣。25歲初踏入兒童劇團,從劇場行政做起,工作多年後,石佩玉想玩的心、創作的渴求蠢蠢欲動。2004年5月,她成立「飛人集社」劇團;「飛人」就是「非人」,也就是「偶」,也是指在劇場行走各處、自由飛行的藝術創作者集合之所。

從最初的一個人劇團,石佩玉戰戰兢兢過了七年,行政、創作一手包,所以一年也只能有一部作品。終於,第七年過後,有了專職行政人員,石佩玉得以專心創作。多年的劇場行政經驗,不僅讓石佩玉在製作上游刃有餘,更讓她培養出敏銳創意與絕佳品味。這些年來,她的創作,包括:《B612》、《喂!愛麗絲》、《廚房》、《浴室》、《Mr.D》、《紅花》等,其中《廚房》和《Mr.D》還曾獲得台新藝術獎提名,並受邀在北京、荷蘭、法國……等世界各地藝術節演出。善用物件化為偶,與真人同台演出、豐富的光影與視覺效果,從日常生活場景創作出魔幻的片刻,正是石佩玉創作的特色,「偶,不一定是具象的偶,也可以是物件,或是不同材料,以所有質材作為介面,也可以是抽象或寫意的造型,可能性太多了。」

成立12年,但飛人至今仍是一個三人小團隊,「我不想要做大,這是我選擇的。」細水長流,石佩玉想用小而精緻的行進速度與方式,讓創作之路走得更長、更久,也將偶戲的各種可能,帶出更多新玩意兒。



光點華山陳伯任

  • 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執行長
  • 光點華山電影館 行政暨節目總監

沒有人告訴她要做什麼,因為也沒有人知道可以做什麼,這是最大挑戰之所在。勇氣,是當時唯一的憑藉。

位於華山文創園區中六館,標榜全台首座「國家級藝術電影院」的光點華山,是道地的歷史老建築裡的新電影院;優雅的影像穿廊、咖啡廳、文創商店、兩座電影廳,二樓還有一間多功能藝文廳;老建築結合創意新元素,很有設計感、很人性化,更充滿了「電影感」。

多數人已經很難想像,七、八十年前,這裡是台北酒廠包裝室,變身成為現在的模樣前,因建物老舊,屋內管線糾結,屋外植栽茂密,「從標案到進駐,我們花了五年時間。」纖瘦亮麗,但笑聲爽朗、說話飛快的陳伯任,就是一手打造這雅致怡人空間的最大推手。在光點華山誕生之前,陳伯任已在光點台北「練功」五年,她知道自己即將面對的,不只是相較於光點台北三級古績的更大空間,更得擔負起史無前例的責任,「從標案到進駐的五年期間,很多人不斷在問,這只是另一個光點?有其他功能嗎?」沒有人告訴她要做什麼,因為也沒有人知道可以做什麼,這是最大挑戰之所在。勇氣,是當時唯一的憑藉,「因為在走一條未知的路,也不知道對不對,就只能相信自己這樣做是對的,勇敢往前走,再一步步調整。」

俐落的陳伯任喜歡問為什麼,「我做事的時候,有很多時間都在想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因為做事方法百百種,知道為什麼要做,會影響到如何去做,以及如何看待。」對她而言,這是一種很私密的自我對話方式,儘管有時動作有點慢,但透過這樣的方式完成最前面的自我說服後,就會很有力量的去執行。進駐華山之後,陳伯任積極整合園區資源,包括音樂、出版和展覽,凡事要求嚴格,也要求完美的她,五年來幾乎沒有放鬆的一天,幾乎沒有出國玩,也沒有放過長假;在她眼中,一切都還處於新生兒階段,還要不斷去觀察任何的風吹草動。

說得似乎沉重,但陳伯任其實樂在工作中,「我覺得最恐怖的是,我覺得我可以不用放假!對我來講,放假反而會活得不開心。」責任,是壓力,卻也是前進的動力。從光點台北到光點華山,陳伯任一直讓人驚豔;笑說自己扛著責任,搖搖晃晃向前走的這纖瘦女子,卻是能量充滿地令人無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