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2021

    伊日生活 2021 年度計畫 — A Better Day 伊日好生活 —   過去一年,世界發生劇烈改變,我們看見生命的無常,人人必須對應種種的身不由己。在邁入2021年之際,我們更需要學會從每一天,放心迎向明天。 年度主題「A Better Day」,從走入一座森林、一片茶山,到穿越河川、湖泊與大海;從植物百態、每個人的身心療癒,到好物時光;從氣味島、日常美術館,到時時愛地球,透過各種嗅探、傾聽與體會,感受各種美好的生活片刻,無論晴天或雨天,紛擾或平靜,只要是自然地真誠地活在當下,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天天都有新氣息。讓每一天都是 A Better Day!  
  • Vol.020 日日有花 _廖恩麟

    月份: 2021 March - April
    主題ㄧ標題: 做花的人
    主題ㄧ: 廖恩麟
    主題ㄧ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25-2021-02-24-07-10-47
    主題二標題: 學習欣賞自己,生活就有好事發生
    主題二: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主題二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escents/528-2021-03-08-02-20-43
    主題三標題: 產地之旅Ⅰ_七十年的皂香
    主題三: 一日茶事
    主題三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tsit-lit-te-su/531-2021-03-15-02-17-28
    主題四標題: 遇見馬拉威最幸福的母親
    主題四: 伊日生活
    主題四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32-2021-03-19-02-02-13
    主題五標題: 產地之旅Ⅱ_一粒米的長途旅行
    主題五: 一日茶事
    主題五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tsit-lit-te-su/535-2021-04-07-02-11-14
    主題六標題: 每件作品,都是島嶼曾經的回憶
    主題六: 一日茶道
    主題六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37-2021-04-15-06-22-52
    「我是個容易滿足的人,只要每天有做一件自己喜歡或開心的事,今天比昨天多一點點的不一樣,或只是在路上看見一朵新開的小花,也都會是有趣、美好的一天。」- Florāotu 凹凸植制所 花藝師 廖恩麟
  • Vol.021 青草迎夏 _雜草町 Grassland

    月份: 2021 May - June
    主題ㄧ標題: 雜草茶記得土地的滄海桑田
    主題ㄧ: 雜草町 Grassland
    主題ㄧ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39-2021-04-29-08-18-52
    主題二標題: 螞蟻也無法抗拒的甜枇杷
    主題二: 一日茶事
    主題二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tsit-lit-te-su/542-2021-05-17-02-21-04
    主題三標題: 在人生轉彎處遇見山苦瓜
    主題三: 一日茶事
    主題三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tsit-lit-te-su/544-2021-05-24-02-48-38
    主題四標題: Cinder Umbrella 走一回童話故事
    主題四: 伊日好物
    主題四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goods/546-cinder-umbrella
    主題五標題: 遠東SOGO新竹店 沁涼新開幕
    主題五: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主題五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escents/548-sogo-2
    主題六標題: 當應該不是應該,你才能成為自己
    主題六: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主題六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escents/543-2021-05-21-02-20-22
    「那不慌不忙,自外於塵世紛擾的氛圍,正像『雜草町』所追求的:慢下來,透過喝一杯茶感受身邊土地的變化。」-  雜草稍慢 Weed Day  共同夥伴 林芝宇/賴瑋婷
  • 山在天空下,也在我們的身體裡

      山之道 X TaiTai LIVE WILD 山行訪談__Ⅰ   初認識 TaiTai LIVE WILD 團隊(阿泰與呆呆),是透過《山知道》、《步知道》等相關書籍,字裡行間與圖像作品中,不僅透露著對於人文、歷史與大地的關懷和探尋,更令人嚮往的,是他們讓山林與生活毫無界線地融合在一起。入山前總暗自思忖著,討海的人身上帶著豔陽親吻過的膚色與氣息,那麼走入山林裡的人呢?該是輕靈、壯闊或沉謐?那是與阿泰和呆呆會面的前一晚,我們收妥於登山包裡的童趣想像。 一早,遠離熙攘的灰色都市叢林,一行人尾隨阿泰與呆呆的車子駛入位於新竹五峰鄉的山林;告別了層層喧鬧浮華,迎面而來的是土壤的清香和山林裡獨有的沁涼。隨著海拔一路攀升帶來的耳壓不適感,光影搖曳灑落在眼前崎嶇的沙石小徑,清風揚起塵沙,在光束中追逐、顯現,不免令人思量著眼前的微小粒子,是否足夠為曾在山林中逝去的生靈佐證其存在?這一切清朗中似是也帶有一絲迷離,就這麼漫不經心地,交付予山靈去接管人的五感,而人甚未覺察。 站在山的臂彎裡遠眺彼岸群山,山的稜線綿延不絕,猶如掌心錯綜交疊的紋理;山頭上的流雲熹光緩慢拂掠,好像柔情撫平了群山騷動的脈搏。薄暮冥冥之時,山也吐出了微霧,這時我們在野地裡升起炊火,熱湯在火舌上蒸騰,直至星光熠耀,我們和阿泰與呆呆的對談,也自然而然地流動了起來。對話中,有生死交關、淚水、悠然與喜樂,語句落在群樹懷抱之中,和夜空下寂靜如死的巨大蟲聲,共鳴成偶然交錯的生命篇章。   問:聽說原住民進山打獵前,會有祭山儀式,你們有專屬於自己進山前的小儀式? 答: 進山前沒有特定會做的「儀式」,但離開山的時候,會轉身向山說聲「謝謝,謝謝照顧了」,謝謝山讓我們能夠一路平安下山。如果看見很大的樹,我們會親切地稱它為大樹公,經過時會跟它說說話,或是伸手觸摸,感受歲月的刻痕。需要攀爬過危險地形時,可能需要伸手去拉樹根或樹幹的時候,心裡會默默跟植物說「不好意思,借我抓一下!」我們都覺得如果對大自然表示敬意,大自然便會用各種形式給予回饋。   問:對你們來說,城市與山林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答:剛開始接觸戶外,或多或少會對這樣的命題產生困惑——像是文明生活的繁複對比山居歲月的簡樸,究竟哪一種才是真正需要的生活樣貌?甚至嘗試要為孰優孰劣下粗淺判斷。但現在已經不會再有類似困擾了,因為已經明白,荒野和文明都是構成「自我」不可或缺的養分和元素;生於文明的我們受到大自然的吸引而走入山林,再因生活的需求或思鄉情懷返家,這兩件事情都很自然,沒有衝突,也不具絕對的單向性。到頭來,還是心態和心境的問題,如果在任一處皆能怡然自得,環境就只是外在因素了。   問:置身山林中的嗅覺感受,跟在平地有什麼不一樣嗎?甚麼氣味曾讓你們印象深刻? 答:大多是樹林的木質香氛或土壤的氣味。味道通常很淡,需要花點時間靜下心來和植物稍微交流一番。而且,每個人聞到的味道不大相同。呆呆因為感官觀察度較敏銳,常常聞到很多味道;阿泰因為鼻子不好,則常常錯過。但我們都喜歡木質香味,太過香甜的味道則是淺嚐即止。   問:身處山林,或是登上山頂後,感官覺受,包括聽覺、視覺、觸覺,會有不一樣之處嗎?能否分享記憶深刻的經驗? 答:在山上,聽覺是很重要的感官,而且常常連動到視覺。自己的腳步聲、夥伴的交談聲,以及樹林裡任何風吹草動的聲響,都會立即抓住我們的注意力,探尋各種動態。竹林隨風搖曳時會彼此碰撞,發出嘎嘎的聲響;微風吹進樹林,吹響無數片葉子時,會有一種類似風鈴的清脆;還有蟲鳴鳥叫,以及停下步伐時,聽到周圍動物走動的腳步聲,每每讓人感動不已。 最近一次從鈴鳴山下切走人待山時,經過一大片鐵杉林。正當心裡讚嘆連連時,突然走進一小片空地,巨木們不再摩肩擦踵,而是騰出一塊空間,讓我們感受空氣的流動和空間的擴大。回頭,一棵大鐵杉像是開張巨大的雙臂,瞬間竟有一種被擁抱呵護的感動!那一刻,人與樹彷彿有了對話,震懾心靈!   問:在人生遭逢艱難時刻,會選擇進入山林嗎?曾因此而被自然療癒? 答:剛結婚時,家裡發生一些變故,加上當時剛從台北搬到台中,太多生活的變化需要面對,有點無法調適。某天我問阿泰,要不要去走 PCT(Pacific Crest Trail 太平洋屋脊步道)?於是我們在做好完整計畫後就在隔年出發,很幸運地完成這個開啟人生下半場的長程縱走。 走過 PCT,雖然心裡還是留有些許遺憾,但傷痛多半已被撫平。我想到 John Muir 曾說過的一句話:「你要讓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流過。」這提醒我並非要拋下往事,而是讓往事流過身體;我透過走路,讓身體慢慢代謝、消化,最後化為生命的養分。 Tai Tai LIVE WILD 是一對熱愛擁抱大自然的夫妻檔:阿泰(楊世泰)與呆呆(戴翊庭)創立。兩人合著了三本關於登山及徒步旅行的書籍《山知道》、《步知道》、《折返》,闡述透過登山和爬步道,從中獲得的人生經驗與心靈體悟。   Tai Tai LIVE WILD粉絲專頁 Tai Tai LIVE WILD Instagram 特別感謝 Prokan波樂 商借旅行家六人帳與 Tundra Haul 滾輪冰桶,讓我們有美好的露營體驗。 更多有關山之道文章請參考「伊日好生活 a better day」 攝影/TaiTai LIVE WILD、陳聖文
  • 走得愈遠,離家愈近的旅人

      「以前只要是每天有一件可以期待的事,比如與朋友約定的聚會,或某個等了很久的包裹到了。現在會覺得,吃好睡好,早上拉開窗簾看見好天氣,就是美好的一天。」 — 黃斐柔   疫起:視訊對話  五月,忽然地,新冠肺炎(COVID-19)就在我們的島上蔓延開來,完全的猝不及防。在每天不斷翻增的確診病例數中,全國以三級警戒抗疫,不聚集,少出門,待在家,盡可能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繁忙的城市,街淨巷空,一剎時靜止如乾涸的河流。   繼一片口罩的呼吸屏障,日常的行動也進入受限制的階段。為了防疫,乖乖繭居,保全自己,似乎已是最積極有效的配合辦法。無法南下彰化,約定的採訪,不得已改弦易轍。 所謂隨機應變,既無法親面會晤,那就像居家辦公的線上會議般,與斐柔開啟了視訊對話。還記得那日,星期五下午,梅雨鋒面臨近,天空滿滿的灰雲鬱積,驅散一些立夏後迫不及待的熱意。   那個長髮飄飄的雙魚座女生 社群媒體異國背景的照片裡,一頭及腰長髮飛揚不羈的斐柔,高挑明亮,披掛一身民族風的衫裙,很波希米亞。彷彿一切冷靜,無有所繫,流浪的吉普賽人。而散文集中的她,纖細敏感,有著「或許,讓我們長大的並不是年歲,而是生命際遇中的萬千變化。」此般的透澈,也有「當這宇宙,要讓你學習世間的一切道理之時/它便會將一切,託付給你以外的另一個靈魂」那般的多情。 熟悉的朋友都形容斐柔為人隨和,脾氣好,在群體之中,她大多沉默,旁觀周遭的種種發生,好像生活的每個場景都是旅途中一幕幕流動的景色。雖然隨性,也少有堅持,但那並不等於缺乏個性。雙魚座的她直陳自己其實很玻璃心,尤其相信的價值觀一旦遭到挑戰,便會極力捍衛,執拗地想要去說服,去扭轉。像是一種印象反差,平常悶不吭聲的,不鳴則已,一鳴就驚人,深知她這一面的親密伴侶總愛戲謔她像是「氣炸鍋」似的。 國中時期,被當時風靡的藤井樹影響,十五歲花樣年華的斐柔偷偷寫著談情說愛的小說。而作文總獲國文老師青睞,開心之餘,在常常朗誦給全班同學聽的鼓勵下,成就感亦飽滿了自信。然而,身高足有一米七六的她,上了高中,好像既意外又似乎合情合理地愛上籃球,愛上那種團隊合作,一起揮汗如雨的酣暢淋漓。彼時她沉迷運動,在校隊擔任隊長,爾後甚至考進體育學院就讀了一個學期⋯⋯儘管忘了文字,忘了寫作,忘了一度立志的作家夢想,可是,文字早已是埋在內心一顆沉睡的種子,只要一個灌溉的機會,總有一天就會再次萌出土表。 如今,文字不僅在斐柔二十四歲第一次長途旅行時發芽,更綻了繁麗的花。甫出版的首本散文集《荒涼手記》裡,對生病奶奶的牽念告白與旅行的深淺足跡互為經緯,盤根錯節交織出了斐柔啟程、半途與歸返的路線圖。那些經歷,都是對於身體的、精神的,也是心靈上的凝視與叩問。   薄霧瀰漫的清晨 旅行,由風潮演進為普遍的現代顯學,每個人都有偏愛的探訪世界的方式,屬於自己的旅行的意義,但一路以來,除了意義,斐柔更確定的,或許是走得愈遠,她就離家愈近。一如她筆下:「世界給了我那麼多,並非是要我成為一個只有遠方的人。而是這世界的每一個遠方,都讓我成為一個有家的人。」可能,不是所有的離開都是為了回來,也不是每一次再見都是為了再會,因為拉開了距離,因為曾轉過身去,我們才真正肯定了什麼是捨不下的在乎與牽掛。 研究顯示,人的嗅覺記憶遠比視覺與聽覺鏤刻得更深切、更久長,那麼,旅行之所以讓旅人回味無窮,大概就是隱含著一種獨特的「氣味」使然吧。 「第一次出國是與家人跟團到吳哥窟。我永遠記得在巴揚寺親眼目睹佛塔頂上『高棉的微笑』石雕時的震撼,整個人像丟了魂似的目不轉睛。」恰如初戀總是最難以忘懷,斐柔一下子便重返當時,「為了看日出,天未亮,摸黑搭上嘟嘟車。我一直忘不了那個清晨潮濕的空氣、紅土路揚起的煙塵,還有愛睏的昏沉加上初到陌生國度的亢奮心情⋯⋯經過眼前的畫面、竄過鼻腔的各種氣息,都是超級新鮮的感官經驗,那次我感覺自己像是有個『開關』被打開了,應該可以說是一種對旅行的啟蒙吧!」 氣味像是一枚永誌不渝的烙印,不論時光如何荏苒,座標怎樣迷離,我們總能在嗅覺被喚醒的一刻,重溫那鄉愁似的情懷。我請斐柔試著用一種「氣味」描摹旅行,她一臉神遊,仿若又逆入了某個回憶的漩渦,「除了吳哥窟那趟外,有次要搭很早很早的船班去北海道上的某個小島,一踏出旅店,霧氣濛濛,晨露濕答答的空氣撲鼻而來⋯⋯我想那就是旅行的味道,像是整個世界才剛剛甦醒過來、很清新很乾淨的味道。」聽著,我也憶起自己在旅途中那些星光未熄、雀仍酣眠便要上路,透早的空寂時刻。斐柔說她的A Better Day:「以前只要是每天有一件可以期待的事,比如與朋友約定的聚會,或某個等了很久的包裹到了。現在會覺得,吃好睡好,早上拉開窗簾看見好天氣,就是美好的一天。」看來,就像旅行之樂在於晨,一日之美好也在於晨了。   在旅途中認識陌生的自己 成為旅者以後,斐柔開始游牧般,來回穿梭於他者與自我、理想與現實、獲得與失去之間。她在天涯觸及生活的荒涼,在海角看見生命的孤獨。就像她寫的「我們總在離開歸屬之地後,心才會真正屬於歸屬之地。」那些身在其中,因太靠近而失焦的,都在遠走以後才褪去暗影,呈露了真實的輪廓。 「我很佩服會攝影的人,鏡頭裡的畫面就是他們想要講的故事,快門一按的當下,故事也就完成了。」不擅拍照的斐柔,自覺沒有攝影者臨場的機靈,發達的敏銳度,遲鈍也好,慢熱也罷,寫字才是她構築一趟旅程的方式。就像遠離才能釐清深陷的迷惘,反之亦然,只有返回以後,經過沉澱,混濁的水澄清了,才能好好重新校準在路上時紛至沓來、應接不暇的跌宕感受。「我不知道每次旅行會遇到什麼樣的風景,也就無法確定將連結到生活或生命中的哪些部分,進而得到反思。寫旅行,我想,就像是一個契機,一個『看看自己這次會得到什麼』的契機。」 那未知,是契機,也如神祕的鼓聲,悠悠忽忽蠱誘得斐柔蠢蠢欲動。世界太遼闊,在途中所有的相遇告別,都是不斷在面對從未發現過的自己。那年,在冰島,手機群組訊息裡,斷續更新著奶奶住院時好時壞的狀況,人在風光無限的異鄉,心卻揪在千里之外的家鄉,但一晚,在極光浮游的穹蒼下,她竟重置歸零般一片空白,充臆胸懷的只是完全的喜悅;而在法羅群島的廣袤草原上,看見羊隻垂首吃草,情不自禁地轉頭對一旁的妹妹自然而然的一句,「我覺得好幸福哦!」⋯⋯她才認識到,原來,自己也能有暫且斷開現實中紛雜拉扯,心無旁騖的能力與狀態。 「旅行有不同的主調,有人追求冒險感,有人獨鍾生活感。」作為旅人,斐柔約莫是與寫字的她一樣抒情感性的。北海道的鐵道之旅,她搭著車,緩緩晃蕩,只管向前,沿途驛站經過,多數滄海一粟般荒蕪,那寂寞啊,如秘境,不被俗世打擾也不需要被什麼安慰。她選擇的停留跟出發同樣沒有理由,一如她也分不清在那無比浪漫的時空之中,慢下來的究竟是時間,還是自己的心? 「人生真的有太多可能。有時候,以為去了很多地方,看過很多風景,覺得世界大概就那樣了、旅行也就是那麼一回事,誤解自己已經懂得一切,但其實在每一趟前所未有的體驗中,往往某個部分的自己都會被不同的思考推翻,然後再重塑。所以到現在,我依然無法明白定義自己的人生到底正朝著哪個方向。」斐柔呵呵笑咧一口皓齒。   疫時:我們終將再次抵達遠方 肺疫殃及全球之後,每個旅人都折翼,無力飛行。不能出國,那就騎機車環島吧! 「在國外,觀點都是很廣大的,但環島,視線就會集中在路邊花草啦、奇怪有趣的路名或村名,每個地方居民的模樣和日常習慣等等小處的細節。」斐柔猶記得第一天在嘉義,向晚,車停稻田邊,打算拍攝一輪大大的金色夕陽。兩個樣子有點兇、做工程的大哥靠近攀談,看著令人有絲畏怯。知悉她與朋友正在環島,迭聲大讚著,覺得非常了不起。離開前,他們堆了滿臉燦爛的笑:「加油,一路小心,Bye-bye!」她覺得心臟被一股溫暖擊中,一個念頭油然而生:一整天的移動也許都是為了與他們的笑容相遇。 沒料到,現下,疫情疾速升溫,連想要回線西老家海邊晃晃都缺乏安全感,更甭說旅行了吧? 「我們還是會旅行啊!」斐柔一派輕鬆怡然,「騎車去文具店跟書店上班的時候,我和妹妹會故意走沒走過的路線,看沒看過的故鄉景致,鄉下的路都很奇怪,小小的,又彎來繞去,偶爾會遇到死巷子,不過也沒關係,旅行不就是這樣的嗎?」我想起斐柔在書裡的一段文字:「我們恣意騎行在小路間,想停下即停下,想轉彎便轉彎,我從不介意迷路於其中。不過,嚴格來說,或許也不能說是『迷路』,因為,我們本來就沒有方向。我非常喜歡像這樣的旅行方式,不管我如何選擇,每一條路都會為我帶來一種新的風景。」是啊,只要在路上,無論遠近,什麼型態,都可以是一場旅行。停在哪裡,那裡就是目的地。 若一顆心不停嚮往地搏動著,我們必然會再次出發——去聞聞不同季節的花草香,吹吹陌地的風,看看那些大山,那些大海,那些人與物,那些午夜夢迴,總是在遠方的風景。   *文字 / 陳冠良,圖片/黃斐柔 「A Flower A Day 封面人物」_黃斐柔   彰化的孩子。旅者,寫字,獨立出版。在「青青的島」書店擔任島主。與插畫家妹妹一起經營文具店「愛治文具房」與插畫品牌「甜蜜生活 La dolce vita」。2021 年出版首本散文集《荒涼手記》。   「青青的島」粉絲專頁 「青青的島」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