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種出世界奇觀

      種出世界奇觀|非洲多國聯手種植「綠色長城」攔阻沙漠漫延   〔編按〕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幅員遼闊,相當於美國或加拿大國土面積。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因氣候變遷加速沙漠化,更使其面積擴張了10%,這對於生活在撒哈拉沙漠邊陲、依賴農業經濟的非洲居民來說,具有毀滅性影響。 英國保育運動作家Richard St. Barbe Baker在1952年提出了以一排樹作為控制沙漠的「綠色前線」的概念,並於2005年6月得到核可,於是,「綠色長城」(Great Green Wall)概念有了大幅度進展。 跨國性防止沙漠化綠色長城計畫,目的在於解決撒哈拉地區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後所導致嚴重的社會、經濟、環境影響,既具有生態目的,也是一條非洲經濟社會的綠色屏障。2008年7月,綠色長城開始建造。至今,已有超過20個非洲國家參與這項搶救土地的綠色計畫。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1屆締約方大會(COP21)於(2015年)12月上旬於法國巴黎落幕,超過190個國家在近兩周會議後,同意協力抑制氣候暖化。但更加困難的部分,在代表各自返國後才要開始。 非洲極具野心的「綠色長城」(Great Green Wall)計畫,在COP21中獲得各國領袖未來5年共40億美元(約新台幣1320億元)的資助。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承諾,法國每年將會為非洲阻止沙漠化及其他因應氣候變遷的努力貢獻10億歐元(約新台幣363億元),直到2020年;「綠色長城」計畫也在其中。   在撒哈拉沙漠南端種植樹牆 「綠色長城」是11個非洲國家於2007年啟動的植樹計畫,包括吉布地(Djibouti)、厄利垂亞(Eritrea)、衣索比亞(Ethiopia)、蘇丹(Sudan)、查德(Chad)、尼日(Niger)、奈及利亞(Nigeria)、馬利(Mali)、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茅利塔尼亞(Mauritania)與塞內加爾(Senegal)。迦納(Ghana)於2015年12月加入,至今已有超過20個國家參與。 這個計畫準備在非洲撒哈拉沙漠(Sahara)南端的薩赫爾(Sahel)地帶,種植一道寬15公里、長約7775公里的樹牆。這道「綠色長城」將自大西洋海岸橫跨非洲,延展至紅海。目的是阻擋夾帶沙塵的季風、減緩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並改善周圍地區人民及其牲口的生活品質。 受氣候變遷衝擊大也最缺乏應對資金的社群 居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人民是受到全球氣候變遷打擊最深重的社群之一,也是全球最貧窮的社群之一。這塊地區約已有4成面積受到影響,超過5億人口因此暴露在生存地區沙漠化的風險中。若沙漠化持續惡化,主要仰賴農業及畜牧維生的人民就必須被迫成為游牧民族。 沙漠化是一種土壤降解的型態,通常是基於氣候變遷或人為因素,導致已相對較乾的土地變得更加乾燥,喪失植被、無法進行耕作。跨國研究機構「生物多樣性中心」(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研究員博札諾(Michele Bozzano)解釋,「沙漠化並不像某些人以為的那樣,是沙漠的擴張,而是基於土地的不當管理,而將土地轉化為沙漠。」 沙漠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限於地理層面,也包括糧食減少、沙塵暴頻率增加,進而對健康造成危害。資源的緊縮也可能助長了恐怖主義的盛行。馬利林務部主任庫勒貝里(Kouloutan Coulibaly)表示,「當你沒有錢也沒有工作,而恐怖分子前來招募,人們會加入,這至少是個機會。」 「綠色長城」計畫起先由前奈及利亞總統奧巴桑喬(Olusegun Obasanjo)在2005年提出,得到前塞內加爾總統瓦德(Abdoulaye Wade)大力支持。非洲聯盟(AU)於2007年採行,世界銀行(World Bank)與聯合國也給予支持。 尊重、偕同當地社群為成功關鍵 這個計畫不僅要種樹,也希望與當地社群合作,帶來更多糧食與工作機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進而帶來和平。 目前進展最快的塞內加爾已經植下超過1200萬棵樹,橫跨150公里,佔據4萬公頃的面積。塞內加爾官方表示,政府目標是要種植80萬公頃、綿延545公里的樹牆。 國際救援組織「基督教救助協會」(Christian Aid)資深氣候變遷顧問阿多(Mohamed Adow)表示,這樣的再生計畫必須尊重居民、獲得當地社群支持才能成功。他在電郵中表示,「選擇適切的樹種,並建立與當地社群合作的維護機制是很重要的,否則樹牆可能只是一排受到當地居民厭惡的樹,並遭到被砍伐、取用木材的命運。」 塞內加爾政府顧問、地方發展計劃專家圖雷(Ousseynou Toure)則表示,綠色長城通過的每個國家自行決定如何推動、維持這項計畫,「如果其中一個國家無法完成自己的部分,其他國家也會受到影響。」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波特斯切(Gilles Boetsch)指出,一些像是馬利等境內有伊斯蘭極端武裝組織活動的國家,可能因此在計畫進展上有些延遲。 計畫已有一些成果 塞內加爾的努力已經帶來一些正面影響。一名接受《美聯社》(AP)訪問的塞內加爾北部38歲人民表示,畜群可能隨時死亡,但農耕就不需一直移動,「農業生活對我們來說比較容易。」 本文轉載自《風傳媒》 撰文|傅莞淇
  • 自然_在你腳尖觸碰到的地方

    人類對於原始森林樹冠層的瞭解, 猶如對海洋與太空的認知一樣貧乏。 近來興起一種戶外攀樹運動,主要是利用繩索系統及安全裝備在特定的大樹上,進行上攀下降、樹冠層露營等。從選擇合適攀爬的樹種,以維護樹木成長為前提,用繩索及安全裝備,並教授適當的自然生態知識,跟一般大眾所想像的徒手爬樹有所差異。 攀樹分為休閒攀樹及工作攀樹系統,三十多年前才將工作攀樹應用在學術研究上,或許你不知道學者公認在森林樹冠層(Forest Canopy)存在著許多人類未知的生物及現象,過去研究樹冠層的生態,必須使用望遠鏡或等到大樹倒下才能進行觀察,於是現今此領域的知識仍然非常稀少,甚至被形容成地球上的內太空。 「你知道樹可以長那麼高,就會有所期待,就會有所尊敬。」林業試驗所的徐嘉君這樣說,每棵巨木都有不同的個性,經歷的風雨也不同,卻同樣如地球孕育著人類般,孕育著樹冠層的生命。對於附生植物情有獨鍾的她說,台灣原生種蘭花將近400種,苔蘚、蕨類也包含在附生植物中,種類密度之高,於世界上可謂少有。昔日植物學家認為相當稀少的物種,在罕為人跡的樹冠層卻欣欣向榮生長著,看似寧靜的樹冠層其實每天都在上演著豐富的生命奇蹟。 提到攀樹過程中遇過最深刻的事,她則感嘆地說,今年二月上棲蘭山區探勘,遇到一株高聳入雲卻從未被記錄過的香杉木,而第一次攀爬的人擁有命名的權利,於是「幻影」便成了這株美麗香杉的名字。不過當下次再去造訪幻影時,卻遍尋不著它的蹤跡,後來才發現因為下雪讓土壤結凍,使得一棵大樹因此倒下,讓人不勝唏噓。她說若是不曾記錄過,就沒人知道它曾經長得那麼高。 對於鎮日埋沒在水泥建築的人們,攀樹運動就像是用雙腳去認識大自然,將自己置身於各式聲響、氣味繁雜的森林,換上鳥兒的視野,聆聽樹葉間相互摩擦的聲音,隨著風及森林一起律動,讓人不禁思考,我們對於共同生活在這塊島嶼的動植物瞭解甚少,卻因為開發而不斷破壞它們賴以為生的棲地,人類位於生態金字塔頂端,卻一再敲掉支撐著整個生態的底座,最關鍵的問題是,消失多少物種後人類將無法生存?或許讓人們走進森林,感受森林蓬勃的生命力,才能切身體會到我們擁有的世界何其珍貴。     TEXT│羅雨航 PHOTO│澳洲攝影師 Steve Pearce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提供)  
  • 荒蕪沙漠萌芽的音樂與藝術

    沙漠,人們聯想到的就是荒寂惡地,遼闊連綿的沙丘,乾涸的大地,生物極難生存,也不輕易靠近。然而,當看似渺無生機的沙漠遇上爆發的生命熱力,又將激盪出甚麼樣的火花?   一場理想主義者的自由祭典Burning Man Festival 每年八月底到九月的第一個星期一,美國內華達州黑石沙漠中便會升起一座巨大城市:黑石市,一個由火人祭參與者所創造出來的臨時城市,但短短九天後,這座城市就會被一把火燃燒殆盡,消逝於沙漠之中。 「火人祭」(Burning Man Festival)創辦人Larry Harvey和Jerry James在1986年和幾個朋友在舊金山的海灘舉辦了一個夏至營火儀式;狂歡後,Larry含朋友們燒毀了一座9英呎高的木製人像。連續幾年進行這樣的焚燒儀式後,Larry想要創造出更大型的雕塑作品,狂歡形式也愈擴愈大,因而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群,最後被警方以無許可證為由被迫中斷。於是,1990年移師到內華達州黑石沙漠,如今已成為連續9天的音樂與藝術活動。 火人祭名稱源於活動結束後,象徵性地焚燒巨型木頭人的儀式。對許多參與者來說,這場沙漠中的盛會,更是一種對社區意識、藝術、自我表達,以及徹底自力更生的實驗;參與者會奇裝異服或是裸身行走在沙漠之中,就如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社會實驗,以各種強烈激進的方式表現自我。「Life is short. Make something amazing, then burn it.」就是火人祭的精神。因為在沙漠險惡的環境裡,人們回歸到原始的需求;沒有金錢交易,眾人以物易物,去商品化、贈與、包容、自力更生、社區工作、公民責任,延伸出火人祭的精神,不留痕跡並活在當下。 Larry Harvey也為每年活動賦與不同主題,譬如2006年的主題是希望和恐懼,2007年是綠人,2010年則是大都會。這主題通常會反映在最後被燃燒的巨型人偶設計,也會讓所有參與者在藝術創作、服裝、營地和車輛的呈現上,針對主題精心打造。火人祭鼓勵藉由藝術創作表達與互動,也以此為號召,吸引更多元的藝術形式。而藝術團隊和設計者所帶來的巨型藝術裝置,因為一切都必須在沙漠中組裝完成,除了要面對熾烈太陽的烘烤,隨時可能出現的沙塵暴,使搭建更是顯得困難。 生命,一連串創造的奇蹟與過程;誰說沙漠了無生機?音符的直搗心坎、藝術的無窮想像,甚或回歸一無所有,沙漠看似的無,或許才是一切有的最大可能! 科切拉音樂藝術節Coachella Valley Music & Arts Festival 每年四月在美國印第奧市(Indio)科羅拉多沙漠所舉辦的科切拉山谷音樂與藝術節(Coachella Valley Music & Arts Festival),卻都會吸引近十萬人潮湧入,參與這場號稱一生必須要來一次的音樂盛典;不僅宛如鮭魚洄游般,成為樂迷尋找音樂信仰的源頭,也幾乎與端端時尚畫上等號,許多知名品牌選擇在此曝光,請來當紅模特兒、大明星現身造勢,台下跟台上一樣精采。 事實上,美國最火熱的這場音樂盛事,原本只是一場意外在沙漠所舉辦的音樂派對。1993年,美國售票公司Ticketmaster在演唱會票劵上收取額外的服務費,引起搖滾樂團Pearl Jam反彈,因而將表演場地搬到位於Indio市的帝國馬球俱樂部,歌迷的熱情就彷彿沙漠散發的熱烈高溫,為Pearl Jam策畫這場演出的的Goldenvoice公司,也因此見識到在此舉辦大型活動的潛力。 1999年,首屆Coachella音樂節開辦。早期所邀請的音樂表演者,並不一定都是排行榜常勝軍,而是具有音樂藝術性的個人或團體。一年又一年,音樂節反應愈加熱烈,規模也逐漸擴大,所展演的音樂類型也更加多元﹕搖滾、嘻哈、電子舞曲、獨立、流行;從2004年邀請的Radiohead到2006的Daft Punk,甚至是2018年邀請了超級天后碧昂絲,挾其強大氣場,為Coachella挹注音樂的豐富性。除了音樂,科切拉音樂節另一個吸睛的,更是那些驚人的大型藝術裝置,如2014由Poetic Kinetics動畫工作室打造的三層樓高太空人互動裝置ESCAPE VELOCITY;由無線電能所控制,每個指節都能擺出各種手勢,而頭盔遮陽板還能將參與互動者的臉部投影在上面,並在底部裝設可移動滑輪,看起來就像漂浮、徘徊在音樂節的觀眾席間。 已成為一個獨立音樂與藝術平台的科切拉音樂節,不僅創造了音樂節史上參與活動人數最多的紀錄,在了無生氣的沙漠孕育出音樂及藝術的綠洲。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僅關注音樂與藝術,科切拉音樂節也相當重視環保議題,主辦單位鼓勵前來參與盛會者採共乘方式,只要4人或多人同搭一部車參加,就有機會抽獎贏得VIP 門票。每當四月來臨,當全世界各地音樂愛好者齊聚在科羅拉多沙漠,當落日餘暉投映在舞台上,當音樂人齊聲歡唱,沙漠的炎熱早已被熱情完全取代了!   BURNING MAN 火人祭|burningman.org COACHELLA 科切拉音樂藝術祭|coachella.com
  • 迆邐天河的絢麗極光

    極光,地表最奇幻動人的美景,世界上很難找到與之匹敵的風景。人們說看見極光能獲得一輩子的幸福,也讓追尋幸福極光的旅程增添了一絲浪漫。當奇異光芒劃開黑暗的瞬間,心中充滿澎湃感動與無比震撼,唯有親身體驗,才能感受這難以言喻的一刻。 冬季天候嚴寒的北國雖然沒有宜人暖和的條件,但卻得天獨厚閃耀著極光這項造物主偉大創作。這抹漫舞天河之上的絢麗光芒,千百年來不斷勾起人們的好奇和幻想,愛斯基摩人將它視為鬼神引導死者靈魂上天堂的火炬,而古希臘、中國,甚至日本都有關於極光的歷史記載。即便現今科學界已將其形成之因提出解釋,但對人們來說,一段段古老傳說更增添這道璀璨光芒的奇幻神祕感。 阿拉斯加,籠罩天空的極光布幔 談起阿拉斯加(Alaska),人們心中往往閃過雪地、冰河等冬季經典畫面,然而這個純淨美麗的省分,比起這些既有印象豐富精彩得多!阿拉斯加擁有稱冠世界的釣魚處和狩獵場地,境內國家公園數量位居全美之冠,更吸引人的是冬季籠罩天空的極光布幔。 每年5月底至9月中旬是阿拉斯加的夏季,也是旅遊旺季,涼爽舒適的氣候,最適合搭乘郵輪或景觀火車,從不同角度欣賞阿拉斯加的壯麗風景,想要更貼近自然的話,還可駕駛露營車在山林間穿梭。當地的生態環境受到居民長期悉心保護,因此不僅林相豐富,更保有原始樣貌;為數眾多的天然冰河奇景,無論是坐著郵輪緩緩航行於冰河灣中,或是搭乘小飛機由上空俯瞰散發著淺藍色澤的千年冰河,都令人紛紛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地人說如果夠幸運的話,還有機會看到海豹競逐魚群的可愛畫面。 但是11月至隔年4月的冬季,才是阿拉斯加最不容錯過的季節。淨白鬆軟的雪地,因為蔚藍天空的映照透著些許藍光,一望無際的雪白大地讓人忍不住想要跟著《冰雪奇緣》的艾莎公主高唱「Let it go」。冬夜裡,睡眠是一種浪費,因為有太多活動可以體驗;跟著當地嚮導冰湖夜釣,自古傳承的冰上釣魚技巧,在靜待魚兒上鉤的時刻,仰望著沒有光害影響的星空,無盡穹蒼也會以幸福極光來回報耐心等候的旅人。如果沒有參與狗拉雪橇的活動,就不算真正融入阿拉斯加在地生活,在聰明可愛的哈士奇雪橇犬帶領下,穿梭北國的森林小徑中,高速移動的刺激感,越夜越歡樂。鑽進被窩前,一定要先在契納溫泉(Chena Hot Springs)舒服地泡個溫泉,攝氏零下的低溫,浸泡在雪地溫泉池裡,頭髮、眉毛的水氣遇上冰冷空氣,讓每個人都化身白髮蒼蒼的聖誕老公公,非常有趣。   加拿大黃刀鎮,猞猁小築感受雪地暖流 黃刀鎮是加拿大最北邊的城市之一,亦是有「北極光之都」稱號的西北領地首府。這裡為北極光橢圓環帶區(Aurora Oval)涵蓋地帶,加上冬季晝短夜長光害少,能看到極光的機率相對提高,1年356天的時間中,觀賞北極光的機會高達250次,甚至可以在低至80公里的近距觀賞極光,這也是為何全球極光追蹤天文台會設在此地的原因。 想要確保看到極光,事先做好準備是相當重要的,住進地處偏遠但位在極圈帶的猞猁小築(Trout Rock Lodge),是遇見極光的關鍵一步。搭著龐大的水陸兩用坦克車,穿越冰湖來到小木屋區,雖然這時氣溫約攝氏零下30度,但因屋內提供暖氣,是冰天凍地唯一可以感受暖流的地方。來到這裡千萬不要再喊著要吃泡麵,每日小築的主人會依照當日食材幫客人烹煮道地的餐點,絕對是珍貴難得的滋味。     Text/轉載自《 欣傳媒一次旅行Bon Voyage 第44期 2016旅行大目標 》
  • 雨林危機

    「地球之肺」破壞太嚴重,熱帶雨林碳排放量竟大於吸炭 被認為是對抗全球暖化最大的自然防線,有「地球之肺」之稱的亞馬遜雨林,出現老化現象,意即人類選擇性採伐、火災、乾旱和狩獵等活動,使看似完整的樹冠之下,森林變得稀疏、生物多樣性減少,導致雨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甚至成為碳排放源!這顯示出保護和恢復亞馬遜等森林的急迫性,全球暖化議題必須重視。 咖啡生產技術改良 熱帶雨林免遭殃 16億的數字,是全球每天喝下的咖啡杯數量,各地咖啡產區提供大量品質佳且風味迷人的咖啡,卻也帶來最嚴竣的生態風險。世界高品質的阿拉比卡咖啡豆種植在巴西高原上,但由於氣候變遷導致異常高溫,讓咖啡產量越趨不穩,但人類對咖啡的需求反而大增,所以生產成本皆全部反映在消費者身上。 生產於較低海拔的羅布斯塔種的咖啡豆,種植於越南及印尼等國家,卻因為產區森林的濫墾濫伐、糧食安全、原住民土地爭議、水資源不足等問題,都是造成未來咖啡生產上的風險。 未來將因應更多的咖啡需求,咖啡種植面積也須擴大,根據報告,全球咖啡農場面積可能將從目前如冰島國土大小(約2.8個台灣),擴增至哥斯大黎加國土面積的四倍大(約5.6個台灣);咖啡生產技術的改良與精進,是目前科學家、學者與農民共同改變的目標;否則可能導致咖啡生產者往森林地開疆闢土,甚至侵入更偏遠、未曾受人為破壞的自然保護區。科學家說道:「假使生產咖啡的技術無法改變,未來種植咖啡的區域就是會轉移到那些能符合現今同樣氣候條件的區域。」   資料、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115657 http://e-info.org.tw/node/207680  
  • 雨林咖啡

    再次與地球合一 曾經上過太空的少數人,在目睹地球時,都對這顆宇宙黑暗背景襯托下,閃閃光耀著藍、綠、白色澤的星球發出由衷的讚嘆。 這種遠距離,大尺度的觀察,讓人產生”一體合一”的意識。人何其渺小,眼不可見;只有洲際的輪廓和流形的雲氣,沒有城市沒有國界,沒有區別事物的界線,更無法察覺人為的文明建制和政治經濟意識形態。所有人,所有生命,所有物理性的存在,都在這個整體裡,合一,如此壯麗而無可辯駁。這顆星球上,最令人振奮的是生命。從細菌到老虎,從百合到鯨魚,生命的豐富多樣讓地球如此不凡出眾。我們人類何其有幸,能降生於地球,能與如此奇異多姿的各式生命共同經歷宇宙中最精彩的歷史。人能參與其中又返身觀照,體會大美。 但是回到地球,這種合一感開始破碎。人開始區分個體,種族,國家,掙扎著創建文明。文明的科學理性帶來豐盛的物質生活,也帶來某種冷靜的觀察:即以生命物種的觀察而言,從1735年,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企圖調查地球上每一種動植物並為之命名開始,迄今已分類的植物有三十一萬種,預期會增加到三十五萬,加上動物與真菌,我們目前已知的物種約一百九十萬,預計最終可能超過一千萬種。每一種物種,攜帶著自成一格的基因設計圖,訴說著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物種和物種之間交錯出複雜的關係和網絡,構築出精緻巧妙的各式生態系,展開華麗的地球史,揮舞著這魔法之棒的,就是生物多樣性。   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在海洋和雨林。 人類對海洋海和雨林的整體瞭解很少。五分之四未知的物種,大多在雨林和海洋。 人類文明的力量,除了成就了知識和物質生活,也帶來巨大的毀壞。工業革命之後的發展,人破壞了和自然之間的某種恆定關係,糧食需求,都市擴張,汙染物劇增,導致動植物棲地銳減,據估1960以來物種消失的速度是1900的一千倍。如果說生命的網絡如同一座金字塔,每一種物種就是一塊磚頭,而人類就是位於最頂部的那一塊。而人類正在分分秒秒敲掉底下的磚塊,這棟巍然矗立的生命大廈,已然危矣! 人類破壞和自然平衡關係的當代危機,最引人關注的是全球暖化,其衝擊可說已是人人有感。全球暖化牽涉到的碳循環(Carbon Cycle),其關鍵的碳儲存之處,也在於雨林和海洋。雨林牽動整體人類的存活關鍵,但從歐洲地理大發現和殖民主義擴張以來,全球三大雨林區(中南美洲、非洲與亞洲)即落入殖民經濟體制中,以單一種植(Monoculture)模式拓展種植園經濟,慢慢崩解了雨林生態系。 我行腳過的印尼蘇門答臘,百年前以豐富生物震撼了歐洲的博物學者和探險家。人類才驚奇於生命之深邃華麗,復又立即以短視之法對其剝削毀壞。往昔雨林如今多是油棕櫚種植園,綿延千里不絕。 吳子鈺|雨林咖啡.印尼學金計畫 以ㄧ台灣民間力量,透過回饋計畫,建立與印尼多方合作關係。目前吳子鈺與咖啡產區(亞齊省之中亞齊Bener Meriah縣)之縣政府合作,推動農民教育計畫。並且已與印尼三所大學建立合作關係,提供獎學金進行熱帶雨林及熱帶殖民農業的基礎研究。 蘇門答臘蘇北大學|Universitas Sumatera Utara, USU 2008年開始,提供生物系/農經系/森林系/人類系 蘇門答臘亞齊省咖啡產區白象大學|Universitas Gajah Putih di Takengon 2012年開始,提供農經系/農機系 爪哇日惹UGM大學|Universitas Gadjah Mada,UGM 2013年開始,提供生物系/人類系   伊日美學生活「網路商店」 http://shop.yiri.com.tw/v2/of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