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16 年,家佳以自己被父母親所賦予的名字,成立了「家佳製器」,就像當時爸媽迎來女兒的誕生一樣美好,讓器皿幻化成家裏的一道暖流,竄進每位客人的生活中。抱持著這樣溫暖的創作理念,家佳製器的作品即使給人沈靜的感受,裏頭卻總是包覆著柔軟,就有這麼一個系列被我們撞見,規矩的龜裂紋理看著入迷,簡單的外在器型,看似粗獷,其實存在一個甜甜的小秘密。

 

品牌成立的同時,媽媽向家佳表示自己對陶藝的興趣,於是從基礎的土性、揉捏、成型,慢慢摸索,並漸漸在家裡玩起手捏,不加思索的手指動作,無意識的在容器外壓褶出有機的線性紋理,圓的、扁的各有其風味,最後再由家佳執行後續的燒製作業,這系列趨於成熟後,一個個像瓜又像果的器皿就這樣出現了,「手指的記憶」是家佳替它們命名的,她告訴我,媽媽曾經是廚師,也許雙手不曾忘掉料理食材的直覺,便自然而然地創造出這樣的肌理,甚至有趣的形容,其實這蠻像處理水餃皮的方式吧。

從此,媽媽和家佳多了聊天的話題,許多時候甚至是媽媽主動談起作品,一起討論客人給的建議,加以調整、改善,這系列器皿不僅只擁有母親的故事,也存在意外的功能性,比起多數人在意的清潔問題,更多人給的是「食物的油會被自然地瀝掉」、「具有防燙的效果」等回饋,都是不曾想過的優點,而最近和媽媽一起學習花藝,兩人共同多了一些製陶的想法,不久的將來,手指的記憶也許會捏出更多有意思的容器。

聊到家佳認為陶器在生活中擔任的角色,她告訴我,當自己做的器皿慢慢取代家裡的日常餐具,才會注意到它們產生的改變,像是能夠紀錄時間的容器一樣,根據不同的使用習慣,有了什麼變化,慢慢能形成一種無形的價值,即便再微小,身為這些孩子的媽媽,怎麼能不看見?也許這就是一種觀察練習,我們的情感時刻都可能更迭,每天都用來裝水的杯子、盛裝水果的碗盤,哪天你心情莫名差了點,看著它們,或許可以泛起一絲心中的漣漪,點醒了什麼愉快的故事,這就是我從家佳製器感受到的情感。

後來我好奇地問,父親對於家佳和媽媽一起做陶的想法,雖然嘴上說他冥頑不靈,偶爾會懷疑作品們是否能被市場接受,但其實媽媽在捏陶的同時,爸爸也陪在身邊;家佳曾帶著媽媽一起去工作室捏陶,即使距離住家不遠,媽媽卻說:「不習慣,還是在家裡好」,如此強烈對於「家」的感情凝聚,就是家佳製器潛在的品牌魅力,家,是我們心裏都擁有一定分量的溫暖存在,與媽媽用心製作的手指記憶,便回應了一開始父母給的這個名字-家佳。

 

家佳製器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ycchiaa/
伊日好物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yiri.goods/

 

*圖片由「慢慢生活美」提供